目眩魂搖的成語故事
拼音mù xuàn hún yáo
基本解釋眩:眼花;搖:擺動(dòng)。眼花繚亂,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種景象令人吃驚的樣子。
出處明·顧大典《青衫記·郊游訪興》:“顧盼之間,目眩魂搖。”
暫未找到成語目眩魂搖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目眩魂搖)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目迷五色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 |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失魂喪膽 |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zhǎng)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群脫離了大隊(duì)的英國(guó)皇家軍失魂喪膽。” |
目光短淺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gè)目光短淺的結(jié)論。”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guān)于獨(dú)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目不轉(zhuǎn)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zhuǎn)睛,膝不移處。”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wù)記》:“真為目不忍見。”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 一點(diǎn)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扶搖直上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目不斜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 |
目眩心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任道元抬頭起來看見,驚得目眩心花,魂不附體。” |
有目共睹 | 清 錢謙益《錢牧齋尺牘 上卷 與王貽上之一》:“惟有日、貝葉,清閑送老。世間文字茫茫如前塵積卻,門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目無全牛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yǎng)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shí),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
刮目相看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耳聰目明 | 漢 焦贛《易林 臨之需》:“重瞳四乳,耳聰目明,普為仁表,圣作元輔。” |
魂飛天外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jìn)履》:“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
舉目無親 | 唐 薛調(diào)《劉無雙傳》:“四海之廣,舉目無親戚,未知托身之所。” |
亡魂失魄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
馳魂宕魄 | 聞一多《李白之死》詩:“還有吹不滿旗的靈風(fēng)推著云車,滿載霓裳縹緲、彩佩玲瓏的仙娥,給人們頌送著馳魂宕魄的天樂。” |
一目十行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diǎn)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綱舉目張 | 戰(zhàn)國(guó) 呂不韋《呂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 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
神魂顛倒 | 明 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 |
士別三日,當(dāng)刮目相待 | 《三國(guó)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掩人耳目 |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目瞪口呆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xiàng)王目瞪口呆,動(dòng)彈不得。” |
名目繁多 | 蔡?hào)|藩《民國(guó)通俗演義》第四回:“還有學(xué)生衛(wèi)兵,女子精武軍,及男女赤十字會(huì),名目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 |
鼠目寸光 | 清 蔣士銓《臨川夢(mèng)》:“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嚇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時(shí)文朋友,拜到轅門,盲稱嚇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