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顏厲色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èng yán lì sè
基本解釋顏: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yán)厲。
出處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誠辭直,正顏厲色,不作偽飾,以為心害。”
暫未找到成語正顏厲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正顏厲色)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目迷五色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 |
中正無私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不動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正本溯源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
一本正經(jīng)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jīng)地對先生說:‘我這個(gè)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cuò)。’” |
喜笑顏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又行了兩日,方到常山,徑入府中,拜謁顏太守。故人相見,喜笑顏開。” |
剛正不阿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jì)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
不正之風(fēng)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fēng),易流遁之俗。” |
色飛眉舞 | 清·楊復(fù)吉《夢闌瑣筆·蔡濤》:“蔡曰:‘步月山塢,忽聞清音,令人色飛眉舞。’” |
匡亂反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dá)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jì)》:“二千石令長當(dāng)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qiáng),存恤孤獨(dú),隱實(shí)戶口,勸課農(nóng)桑。” |
秣馬厲兵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搜乘補(bǔ)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
古色古香 | 宋 陸游《小室》:“窗幾窮幽致,圖書發(fā)古香。” |
色中餓鬼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一個(gè)字便是僧,兩個(gè)字是和尚,三個(gè)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
正人君子 | 《新唐書 張宿傳》:“宿怨執(zhí)政不與已,乃日肆讒甚,與皇甫镈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 |
匡謬正俗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yù)亦譽(yù),人毀亦毀,因其一節(jié)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xí)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
滿園春色 | 宋·葉紹翁《游小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
面有難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yàn)榭僦拢嬗须y色,尚未回答得出。” |
湖光山色 | 宋 吳自牧《夢梁錄》:“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鐘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為天下冠。” |
色厲內(nèi)荏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形形色色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萬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養(yǎng)之,形形色色,無所棄遺。” |
面如土色 |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歸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結(jié)眉額。” |
忠果正直 | 漢·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雪。” |
強(qiáng)顏歡笑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qiáng)顏為笑。” |
聲色狗馬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還酒債,堆金選蛾眉。聲色狗馬外,其余一無知。” |
紅顏薄命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總則我紅顏薄命。” |
顏骨柳筋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顏骨柳筋,無一筆不合法。” |
皓首蒼顏 | 明·無名氏《午時(shí)牌》第一折:“相當(dāng)初太公垂釣,伊尹耕鋤,垂釣的皓首蒼顏安社稷,耕鋤的盡心竭力定寰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