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吾其辭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ī wū qí cí
基本解釋支吾:言辭不清。指言語含糊,搪塞應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實情。
出處葉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臉上卻不好意思發(fā)作,便支吾其辭說忘了。”
暫未找到成語支吾其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支吾其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反其道 | |
一家之辭 |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
一支半節(jié) | 梁啟超《新民說》第八節(jié):“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節(jié)之權利者,實含有亡國民之根性,明也。” |
一木難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
一柱難支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一言半辭 | 《史記·魏公子列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
一諾無辭 |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
一辭同軌 | 《韓非子 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又《內儲說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
一辭莫贊 | 《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一面之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七支八搭 | |
萬變不離其宗 | 徐特立《抗戰(zhàn)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tǒng),萬變不離其宗。” |
萬口一辭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
萬死不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三折其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三省吾身 |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三緘其口 |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三過其門而不入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
上下其手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不乏其人 | 清 呂留良《與陳執(zhí)齋書》:“然則如今之篯侯,遠近不乏其人。” |
不以辭害志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不厭其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 |
不厭其繁 | 明 呂坤《呻吟語》:[天]極精細,色色象象,條分縷析而不厭其繁。” |
不厭其詳 | 宋 朱熹《答劉公度》:“講學不厭其詳,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冊圣賢之言,皆須子細反復究竟。”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春秋 孔子《論語 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不堪其憂 |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不安其室 | 《詩經·鄴風·凱風·序》:“衛(wèi)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