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梨蒸食的成語故事
拼音āi lí zhēng shí
基本解釋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shí)貨。糊里糊涂地糟蹋好東西。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dāng)復(fù)不烝食不?’”
暫未找到成語哀梨蒸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哀梨蒸食)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三旬九食 | 漢·劉向《說苑·立節(jié)》:“子思居于衛(wèi),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晉·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上蒸下報(bào)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報(bào),同人道于禽獸;鉆穴逾墻,役心機(jī)于鬼蜮。” |
不勞而食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們掌柜的說,解放了不應(yīng)當(dāng)不勞而食。”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知寢食 | |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 |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不遑暇食 | 《書 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dá)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fù)語。猶云‘艱難’也。”一說,沒有閑暇時(shí)間從容地吃飯。 |
不食之地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食周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bào)》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不食馬肝 | 東漢 班固《漢書 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xué)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
且食蛤蜊 | 《南史·王融傳》:“(融)詣王僧佑,因遇沉昭略,未相識(shí)。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湯谷,照耀天下,誰云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 |
東食西宿 | 漢 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豐衣足食 |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詩:“豐衣足食處莫住,圣跡靈蹤好遍尋。” |
臨食廢箸 |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
樂盡哀生 | 唐·張鷟《游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盡哀生,古來常事。” |
樂往哀來 | 漢·張衡《思玄賦》:“惟盤逸之無瞋兮,懼樂往而哀來。” |
樂極哀來 | 晉·陶潛《閑情賦》:“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
樂極哀生 | 唐·張鷟《游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極哀生,古來常事。” |
樂極生哀 | 宋·劉克莊《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余舊作再答》詞:“中年后,向歌闌易感,樂極生哀。” |
九蒸三熯 | |
乞哀告憐 | 毛澤東《中國社會(huì)各階級(jí)的分析》:“荒時(shí)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wù)叢集,如牛負(fù)重。” |
二旬九食 | 西漢 劉向《說苑 立節(jié)》:“子思居于衛(wèi),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 |
于呼哀哉 | 《詩·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荀子·樂論》:“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
云蒸泉涌 |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自茲以降,史道陵夷,作者蕪音累句,云蒸泉涌。” |
云蒸礎(chǔ)潤 |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xùn)》:“山云蒸,柱礎(chǔ)潤,伏岑掘,兔絲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