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掌稱快的成語故事
拼音pāi zhǎng chēng kuài
基本解釋稱:稱道。拍著手掌叫痛快。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眾人一齊拍掌稱快。”
暫未找到成語拍掌稱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拍掌稱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個巴掌拍不響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一個巴掌拍不響’,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惡些。” |
一吐為快 | 諶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積郁在胸中多時的由衷之言,今日終于得以一吐為快。”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拍即合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
一掌遮天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潑婦罵街似地指著三姨太:‘你還敢一掌遮天嗎?’” |
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
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不吐不快 | 葉圣陶《在民間》:“龐懷著一腔的意思,又豐富,又熱烈,不吐不快,故而高興地這樣問。” |
世掌絲綸 |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
東床快婿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品,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 |
舉觴稱慶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我所生五子,皆有國器,并膺寵爵,每語夫人崔氏,言及于此,未嘗不舉觴稱慶。” |
乘龍快婿 | 晉 張方《楚國先賢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 |
了如指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交口稱譽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之。” |
交口稱贊 | 《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
親痛仇快 | 漢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
人心大快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立枷》:“東山受恩反噬,其罪蓋浮于諸龍光。當時人心大快,佐以此得縉紳聞聲,然亦不云立枷。” |
以快先睹 | 語出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為快。” |
以快言論 | 清·劉開《問說》:“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 |
以銖稱鎰 |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張預注:“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
以鎰稱銖 |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 |
侔色揣稱 | 南朝 宋 謝惠連《雪賦》:“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 |
像心稱意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一個是蕭管朋友賈清夫,一個是拳棒教師趙能武。一文一武,出入不離左右。” |
先睹為快 | 唐 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凰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為快。” |
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
擊節稱嘆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葉生》:“公期望基切,闈后索文讀之,擊節稱嘆,不意時數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時,依然鎩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