喟然太息的成語故事
拼音kuì rán tài xī
基本解釋喟然:嘆氣的樣子;太息:大聲嘆氣。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嘆息。
出處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暫未找到成語喟然太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喟然太息)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息萬變 | 宋·胡宏《題上封寺》:“風(fēng)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
一息奄奄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七回:“紫鵑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勸不過來,惟有守著流淚。” |
一息尚存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yuǎn)矣。”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一見了然 |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程泰之《禹貢圖》,不愜人意,不能使人一見了然。” |
一錢太守 | 清·李漁《無聲戲》第二回:“成都有個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 |
不以為然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dāng)招募,不當(dāng)定差,執(zhí)政不以為然。” |
不期然而然 | 明 高啟《威愛論》:“功或以愛誠有以結(jié)于人者,則趨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為哉!” |
不期而然 | 宋 王楙《野客叢書》:“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故發(fā)于詞旨,不期而然。” |
不輕然諾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如嚴(yán)某者,其亦濁世之錚錚,而不輕然諾者與!” |
不遑寧息 | 《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jīng)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
與時消息 | 《周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后漢書 孔融傳》:“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 |
與民休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jì)》:“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wù)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東窗消息 | 明·無名氏《精忠計(jì)·東窗》:“心事難憑枉致疑,夫人其實(shí)好心機(jī),憑此黃柑無后患,東窗消息少人知。” |
喬太守亂點(diǎn)鴛鴦譜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diǎn)鴛鴦譜’。” |
習(xí)慣成自然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少成若天性,習(xí)慣若自然。” |
習(xí)慣自然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卷:“隨機(jī)應(yīng)變,迎合上意,久而久之,習(xí)慣自然,便自能迎刃而解了。” |
習(xí)慣若自然 |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則若性也,習(xí)慣若自然也。” |
習(xí)若自然 |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xí)若自然,卒難洗蕩。” |
買牛息戈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了然于胸 | 《晉書 袁齊傳》:“夫經(jīng)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了然無聞 |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井然有序 |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制產(chǎn)、重農(nóng)、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
井然有條 | 宋·周密《癸辛雜識后集·修史法》:“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條,真可為法也。” |
人亡政息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仆旗息鼓 | 《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以防未然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姜維傳》:“欲規(guī)進(jìn)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hù)陽安關(guān)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