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羞忍恥的成語故事
拼音bāo xiū rěn chǐ
基本解釋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出處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暫未找到成語包羞忍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包羞忍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荒淫無恥 | 徐遲《狂歡之夜》:“在這座最莊嚴的城中,卻有著一群荒淫無恥的,丑態百出的,傷天害理的,窮兇極惡的衣冠禽獸。” |
大包大攬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搖擺著酒瓶子,大包大攬地說:‘這個小姑娘,跟我投緣分。’”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羞惱成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1回:“這婆子,一則吃了酒,二則被這丫頭揭著弊病,便羞惱成怒了。” |
羞羞答答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
閉月羞花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則為你閉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
土包子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有些人輕視本地干部,譏笑本地干部,他們說:‘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
惱羞成怒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王協臺有心瞧他不起,一時惱羞成怒。” |
卑鄙無恥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賈某總辦河工,浮開報銷,濫得保舉。到京以后,又復花天酒地,任意招搖,并串通黃某,到處鉆營,卑鄙無恥。”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紙包不住火 | 古華《芙蓉鎮》第二章:“紙包不住火……那筆款子,你收留不得。” |
耳不忍聞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 |
膽大包天 | 唐 劉叉《自問》:“自問彭城子何人授汝顛,酒腸寬似海,詩膽大于天。” |
大膽包身 |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關云長雄略蓋世,趙子龍大膽包身。” |
忍俊不禁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包羅萬象 | 《黃帝宅經》上卷:“所以包羅萬象,舉一千從。” |
礙口識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厚顏無恥 | 《詩經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南朝 齊 孔稚珪《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薛荔蒙恥。” |
色膽包天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
老羞成怒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把他參改,拿問在監。” |
不羞當面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當面,我有什么弊病處。 |
忍氣吞聲 | 元 關漢卿《魯齋郎》:“你不如休和他爭,忍氣吞聲罷!” |
不恥下問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忍無可忍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孫禮傳》:“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
珍羞美味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9回:“席上珍羞百味,笙歌兩行,自不必說。” |
無恥之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