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蟲末技的成語故事
拼音diāo chóng mò jì
基本解釋亦作“雕蟲末伎”。猶言雕蟲小技。
出處清·納蘭性德《賦論》:“即詩賦一道,猶可以見賢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為雕蟲末技,吾未見揚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駕《離騷》而上之。”
暫未找到成語雕蟲末技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雕蟲末技)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精雕細刻 | 《共青團員;要做八十年代的帶頭人》(1982年2月5日《中國青年報》社論):“要以平等交心的態度;點點滴滴、精雕細刻;因勢利導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工作。” |
物腐蟲生 | 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
進本退末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
本末倒置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
離本趣末 | 漢 徐幹《中論 考偽》:“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
頭上末下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19回:“恰似俺們把這樁事放在頭里一般,頭上末下就讓不得這一夜兒!” |
末大必折 |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
奇技淫巧 | 《尚書 泰誓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
泥塑木雕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靈感在那里。” |
雕梁畫棟 | 元 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這的是雕梁畫棟圣祠堂。” |
強弩之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韓安國傳》:“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 |
一箭雙雕 | 《北史 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只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
末路窮途 | 《吳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
寄生蟲 | 梁遇春《黑暗》:“而名士們一向是靠欺騙奸滑為生,一面罵俗物,一面做俗物的寄生蟲,養成中國歷來文人只圖小便宜的習氣。” |
天末涼風 |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夏蟲語冰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夏蟲不可語冰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舍本逐末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一技之長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4回:“凡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長者,前來進謁,莫不優禮以待。” |
鬼蜮技倆 | 魯迅《華蓋集續編·并非閑話(三)》:“古人常說‘鬼蜮技倆’,其實世間何嘗真有鬼蜮,那所指點的,不過是這類東西罷了。” |
舍本問末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豈舍本而問末者耶?” |
舍本求末 | 《關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求末,無時得本。” |
末大不掉 | 唐·柳宗元《封建論》:“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 |
去末歸本 | 《后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
末學膚受 | 漢 張衡《東都賦》:“如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踐目者也。” |
末路之難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