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捐軀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ǐ zhì juān qū
基本解釋矢:通“誓”,發誓;捐軀:犧牲生命。立志犧牲而不屈服。
出處《清史稿·尚可喜傳》:“惟知矢志捐軀,保國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
暫未找到成語矢志捐軀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矢志捐軀)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一片志誠 |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二折:“將一片志誠心寫入了冰綃崢,這一篇相思令,寄與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
一矢雙穿 | 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進,一舉兩得。 |
一飯三遺矢 | |
七尺之軀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
不以辭害志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不拔之志 | 《南史·沈約傳》:“執不拔之志,高臥東南。” |
專心一志 | 先秦 荀況《荀子 性惡》:“今使涂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
專心致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東山之志 |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為國捐軀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9回:“為國捐軀赴戰場,丹心可并日爭光。” |
亡矢遺鏃 | 漢·賈誼《過秦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
親冒矢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尚親冒矢石,沖突掩殺。” |
親當矢石 | 《北齊書·文宣帝紀》:“每臨行陣,親當矢石。” |
人各有志 | 晉 陳壽《三國志 管寧傳》:“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 |
人窮志不窮 | 張恨水《夜深沉》第40回:“蔣先生,你別瞧我失了業,人窮志不窮。” |
人窮志短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所謂人窮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較量,只索避了。” |
人貧志短 | |
仁人志士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
以意逆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眾志成城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
眾矢之的 | 清 譚嗣同《報貝元徽》:“今之原禍始音,必以合肥為眾矢之的。” |
傲睨得志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
先意承志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兵無斗志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且說曼伯殺入左軍,陳兵原無斗志,即時奔散,反將周兵沖動。” |
冥冥之志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
凌云之志 | 《漢書·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凌)云之志。” |
凌霄之志 | 《晉書 慕容垂載記》:“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