鶉衣鵠面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ún yī hú miàn
基本解釋破爛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窮苦落魄之狀。
出處清·捧花生《畫舫馀譚》:“嘗見某者,鶉衣鵠面,行泮宮前。”
暫未找到成語鶉衣鵠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鶉衣鵠面)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衣帶水 | 《南史 陳紀(jì)下 后主》:“隋文帝謂仆射高穎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
一面之交 | 漢 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決。” |
一面之款 | 《宋書·諸叔度傳》:“還至都,凡諸舊及有一面之款,無不厚加贈遺。” |
一面之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
一面之識 | 《宋史·范純?nèi)蕚鳌罚骸胺都內(nèi)剩靡幻孀R足矣。” |
一面之詞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之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之雅 | 田漢《關(guān)漢卿》第七場:“女的我不認(rèn)識,跟這關(guān)漢卿倒有一面之雅。” |
一面兒理 | |
一面如舊 | 《晉書 張華傳》:“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范,如師資之禮焉。” |
一面虛詞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七次量衣一次裁 | |
三頭兩面 | 唐 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三頭二面 | 唐·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三頭六面 | 清·李漁《風(fēng)箏誤·釋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這邊三頭六面,認(rèn)將出來,方才曉得是這本新戲。” |
三對六面 |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 |
不學(xué)面墻 | 《尚書·周官》:“不學(xué)墻面,蒞事惟煩。” |
不念僧面念佛面 | 草明《乘風(fēng)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壞啦。” |
不看佛面看金面 | 王統(tǒng)照《銀龍集·站長》:“我如果是個連長,或是個把書記官,不看佛面看金面,還有這場事?”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
不看金面看佛面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不看金面看佛面,沖著不懂事的孩子,你得救救命啦。” |
不羞當(dāng)面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當(dāng)面,我有什么弊病處。 |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 |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不解衣帶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不識局面 | 《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東市朝衣 | 《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