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雙絕的成語故事
拼音cái mào shuāng jué
基本解釋才學相貌都好。同“才貌雙全”。
出處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五回:“久聞足下大名,果然才貌雙絕。”
暫未找到成語才貌雙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才貌雙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之才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制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呂向注:“一介,謂小才也。” |
一雙兩好 |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雙兩好。” |
一波才動萬波隨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一矢雙穿 | 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進,一舉兩得。 |
一箭雙雕 | 《北史 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只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
一表人才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 |
一語雙關 | 浩然《艷陽天》第86章:“又轉臉看看彎彎繞這伙子人,一語雙關地說:\'我再宣布一聲,誰想渾水摸魚,挑撥是非,那是辦不到。\'” |
一貌傾城 | 明·鄭若庸《玉玦記·祝壽》:“張郎不成,李郎不應,十人見我九人憎,羞殺我一貌傾城。” |
一貌堂堂 | 明·無名氏《鳴鳳記·陸姑救易》:“我見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貴。” |
一雕雙兔 | 唐李林甫、張九齡、裴耀卿并為相,李抑揚張、裴自得,張裴二人罄折卑遜,時人竊言“一雕挾兩兔”。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及《新唐書·李林甫傳》。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
丈夫雙淚不輕彈 | 元·李洞《雙調夜行船·送友歸吳》:“丈夫雙淚不輕彈,都付酒杯間。” |
三絕韋編 | 元·鮮于必仁《折桂令·書》曲:“送朝昏雪案螢燈,三絕韋編。” |
不可名貌 | 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
不絕于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
不絕如發 | 東漢 班固《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 |
不絕如帶 | 《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
不絕如線 | 《公羊傳 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何休注:“線,縫帛縷,以喻微也。” |
不絕如縷 | 宋 蘇軾《前赤壁賦》:“馀音裊裊,不絕如縷。” |
不絕若線 | 《公羊傳 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何休注:“線,縫帛縷,以喻微也。” |
不羈之才 | 《漢書·司馬遷傳》:“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 |
與世隔絕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廢人,與世隔絕,不習跪拜,望陛下優容之。” |
嚴詞拒絕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同時老段又借題發揮,要求黎元洪總統解散國會,黎嚴詞拒絕之。” |
舉世無雙 | 清 錢牧齋《錢牧齋尺牘 答定海縣張紹謙》:“治行比憺惟之卓魯,舉世無雙。” |
舉鼎絕脰 |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今日我輩對于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絕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
舉鼎絕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 |
義斷恩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