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悔亡及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ē huǐ wáng jí
基本解釋嗟:感嘆,嘆息;亡及:來不及。后悔也來不及。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矣。”
暫未找到成語嗟悔亡及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嗟悔亡及)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 語出漢 淮南王劉安舉家升天的傳說。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
三戶亡秦 | 《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不及之法 | 《莊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不可企及 | 唐 柳冕《答衢州鄭使君》:“不可企而及之者,性也。” |
喪膽亡魂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臨危自悔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 |
樂嗟苦咄 | 《鹖冠子·博選》:“憑幾據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
九死不悔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九死未悔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亡不待夕 | |
亡不旋跬 | 《新唐書·蕭瑀傳》:“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 |
亡不旋踵 | 宋·蘇轍《<元佑會計錄>序》:“晉武帝削平吳蜀,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 |
亡可奈何 | |
亡命之徒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亡國之器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亡國之器陳于廷,所以為戒。” |
亡國之聲 | 《韓非子·十過》:“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 |
亡國之社 | 《谷梁傳·哀公四年》:“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 |
亡國之音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亡國大夫 | 《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穎達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 |
亡國奴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現在他們眼看就要當亡國奴了,除了反抗,再沒有出路。” |
亡國滅種 |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于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亡國破家 | 漢 桓寬《鹽鐵論 相刺》:“屈原行吟澤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賢以自輔,任能以治國,然牽于流說,惑于道諛,是以賢圣蔽掩,而讒佞用事,以此亡國破家,而賢士饑于巖穴也。” |
亡國敗家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安其危而利其葘,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
亡在旦夕 | 《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
亡戟得矛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離俗》:“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
亡猿災木 | 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覆鹿遺蕉,亡猿災木,非敵非寇,自傾自覆。”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亡矢遺鏃 | 漢·賈誼《過秦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