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相向的成語故事
拼音máo dùn xiāng xiàng
基本解釋向:對著。形容針鋒相對。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p>
暫未找到成語矛盾相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矛盾相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梁孟相敬 | 《后漢書·梁鴻傳》:“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td>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td> |
奔走相告 | 宋 張孝祥《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詔天下之日,淮民歡呼,奔走相告,自州達之縣?!?/td> |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td> |
聞聲相思 |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td> |
同病相憐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td> |
反唇相稽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td> |
形影相顧 | 《晉書·桓溫傳》:“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 |
暈頭轉向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陌路相逢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我與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難言;欲言情,又無情可言?!?/td>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yōu)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
形影相吊 | 三國 魏 曹植《上責躬詩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td> |
狹路相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如做個計較,放了他回去,狹路相逢,安知沒有報恩之處?” |
女生外向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兵戎相見 | 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三:“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zhàn),互有勝負?!?/td> |
形影相隨 | 唐 崔峒《江山書懷》:“登高回首罷,行影自相隨?!?/td> |
氣味相投 | 宋 葛長庚《水調歌頭》:“天下云游客,氣味偶相投。暫時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
刮目相看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鷸蚌相爭 | 清 湘靈子《軒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td> |
似曾相識 | 宋 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td> |
改惡向善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
天相吉人 | 元·施惠《幽閨記·兄弟彈冠》:“違和,天相吉人身痊可,卻望節(jié)飲食,休勞碌。” |
息息相關 | 清 嚴復《救亡決論》:“二者皆與扎營踞地息息相關者也?!?/td> |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td> |
腹心相照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這相知只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td> |
踵趾相接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td> |
踵武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fā)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