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吭奪食的成語故事
拼音è gāng duó shí
基本解釋扼:用力掐著;亢:咽喉。扼住喉嚨,奪走吃的東西。比喻使人處于絕境。
出處《元史·陳祖仁傳》:“乃欲驅疲民以供大役,廢其耕耨而荒其田畝,何異扼其吭而奪其食,以速其斃乎?”
暫未找到成語扼吭奪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扼吭奪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予一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予一奪,二三孰甚焉?” |
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一聲不吭 | 梁實秋《廢話》:“猶如兩人見面不免說說一句‘今天天氣……’之類的話,聊勝于兩個人都繃著臉一聲不吭而已。” |
三旬九食 | 漢·劉向《說苑·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晉·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不勞而食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們掌柜的說,解放了不應當不勞而食。”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聲不吭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聲不吭,唿地豁開人,帶著一股風直向工程隊對部走去。” |
不奪農時 | 《舊唐書·李密傳》:“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時,寧積于人無藏于府。” |
不知寢食 | |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 |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不遑暇食 | 《書 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猶云‘艱難’也。”一說,沒有閑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
不食之地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食周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不食馬肝 | 東漢 班固《漢書 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
且食蛤蜊 | 《南史·王融傳》:“(融)詣王僧佑,因遇沉昭略,未相識。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湯谷,照耀天下,誰云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 |
東食西宿 | 漢 應劭《風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豐衣足食 |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詩:“豐衣足食處莫住,圣跡靈蹤好遍尋。” |
臨食廢箸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
予取予奪 | 秦牧《拳頭海岸》:“許多被目為可以予取予奪地得到財富的海岸,一處處都伸出了拳頭來,變成了‘拳頭海岸’。” |
予奪生殺 |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爭名奪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二旬九食 | 西漢 劉向《說苑 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 |
五搶六奪 | 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船一靠岸,他們便蜂擁上來,遇著街上有賣食的便五搶六奪地撈到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