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基本解釋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也用作對長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種安慰。
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暫未找到成語大器晚成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大器晚成)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成名 | 唐 韓愈《國子監司業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 |
一事無成 |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 |
一元大武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
一十八般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一將功成萬骨枯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成功萬骨枯 | 洪楝園《后南柯·甲陣》:“一將成功萬骨枯,手提髑髏血模糊。” |
一成一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 |
一成不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
一成不易 | 《明史·歷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幾符合。故不能為一成不易之法也。” |
一揮而成 | 宋·蔡□《鐵圍山叢談》:“公乃徐徐調筆而操之,顧謂客子:‘欲何字耶?’惡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龜山字爾。’公乃大笑,因一揮而成。” |
一無所成 | 清 黃遵楷《<人境廬詩草>跋》:“讀先兄病篤之書,謂平生懷抱,一無所成,惟近古體詩能自立耳。” |
一氣呵成 |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中》:“若‘風急天高’,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
一氣渾成 |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以詩志別,分韻得‘秋’字,援筆立就,一氣渾成。” |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一物不成,兩物見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2回:“和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么!”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索成男 | 宋·王邁《賀陳講書謀仲諏璋慶》詩:“十為良月陽將長,一索成男喜可知。” |
一語成讖 | |
一蹴而成 | 鄒韜奮《什么事不可能》:“賴奧維一九○三年的飛機也還不是一蹴而成的。”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七步成章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 |
七步成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
三五成群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
三人成眾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三人成眾,必有一長。” |
三人成市虎 |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撓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