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猿聲的成語故事
拼音hè lì yuán shēng
基本解釋鶴鳴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出處明·梅鼎祚《玉合記·酧負》:“早除卻花魔酒病,慣聞他鶴唳猿聲,守清夜藥壚丹鼎。”
暫未找到成語鶴唳猿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鶴唳猿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口一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 |
一口同聲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一吠百聲 | 明·何景明《上楊邃庵書》:“群猜共怒,一吠百聲,持辯風起,發言雷同矣。” |
一聲不吭 | 梁實秋《廢話》:“猶如兩人見面不免說說一句‘今天天氣……’之類的話,聊勝于兩個人都繃著臉一聲不吭而已。” |
一聲不響 | 曾樸《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聲不響的閃了進來,像貓兒戲蝶一般,擒擒縱縱地把自己搏弄。”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一犬吠形,萬犬吠聲;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
一犬吠形,群犬吠聲 | 《晉書·傅咸傳》:“一犬吠形,群犬吠聲,懼于群犬,遂至叵聽也。” |
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 梁啟超《新民說》第九節:“諺曰:‘一犬吠影,百犬吠聲’,悲哉!” |
一琴一鶴 | 《宋史 趙抃傳》:“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
一迭連聲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6回:“左右一迭連聲道:‘帶婦人,帶婦人。’那婦人卻動也不動。” |
萬籟無聲 | 唐 皎然《戛銅碗為龍吟歌》:“遙聞不斷在煙杪,萬籟無聲天境空。” |
萬賴無聲 | 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
下氣怡聲 | 西漢 戴圣《禮記 內則》:“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 |
不動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不聲不吭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聲不吭,唿地豁開人,帶著一股風直向工程隊對部走去。” |
不聲不響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
不聲不氣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你們只想自己的愛人像舊式婦女一樣,百依百順,不聲不氣,來服侍你們。” |
不舞之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 |
不露聲色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薊素秋》:“女知為所紿,特不知何人設此坑阱。女固黠,不露聲色,靜以待之。” |
丑聲遠播 |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傳》:“咸陽之酷,丑聲遠播。” |
東聲西擊 | 明·李東陽《喻戰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
書聲朗朗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 走過鬧市,只聽那些居民人家,接二連三,莫不書聲朗朗。” |
書聲瑯瑯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瑯瑯,怪曠野那得有是。” |
乳聲乳氣 | |
云中仙鶴 | 清·龔自珍《定風波》詞:“自古畸人多性癖,奇逸,云中仙鶴怎籠來?” |
云中白鶴 | 《三國志·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云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 |
云心鶴眼 | 唐·白居易《酬楊八》詩:“君以曠懷宜靜境,我因蹇步稱閑官。閉門足病非高士,勞作云心鶴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