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虢取虞的成語故事
拼音miè guó qǔ yú
基本解釋比喻攻擊甲國時(shí)先穩(wěn)住乙國,等滅掉甲國后再滅乙國。
出處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5回:“今先定西蜀,乘順流之勢,水陸并進(jìn),并吞?hào)|吳,此‘滅虢取虞’之道也。”
暫未找到成語滅虢取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滅虢取虞)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不取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一無可取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盧太學(xué)詩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來這俗物,一無可取,都只管來纏帳,幾乎錯(cuò)認(rèn)了。” |
一無所取 | 《三國志·魏志·鐘會(huì)傳》裴松之注:“會(huì)前后賜錢帛數(shù)百萬計(jì),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shí)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shí)。” |
一毫不取 | 宋·洪邁《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行介潔……非其義一毫不取。” |
不可磨滅 | 明 胡應(yīng)麟《詩藪 近體下》:“彼自有不可磨滅者,毋事更屑屑也。” |
不生不滅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9回:“舍利子,是諸佛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
不虞之譽(yù)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 |
不虞之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既親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毀。這日不知為何,二人言語有些不和起來。” |
豐取刻與 | 荀況《荀子 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豐取刻與,以無度取于民。” |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義不取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行不茍合,義不取容。” |
予取予奪 | 秦牧《拳頭海岸》:“許多被目為可以予取予奪地得到財(cái)富的海岸,一處處都伸出了拳頭來,變成了‘拳頭海岸’。” |
予取予攜 | 梁啟超《克林威爾傳》第五章:“今且凍餓委溝壑,所馀更何長物之與有?予取予攜,公等自為之!” |
予取予求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
二者必取其一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huì)議上的講話》:“兩種方針:放還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
云飛煙滅 | 宋·辛棄疾《賀新郎·聽琵琶》詞:“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 |
亙古不滅 | |
亡國滅種 | 清·嚴(yán)復(fù)《論世變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于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劉少奇《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這種人的腦筋,浸透著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shí),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的話,來為他的自私自利和個(gè)人主義辯護(hù)。” |
人取我與 | 《史記·貨殖列傳》:“當(dāng)魏文侯時(shí),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shí)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
人棄我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shí)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
以公滅私 | 《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蔡沈集傳:“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情。” |
以備不虞 | 清·錢泳《履園叢話·水學(xué)·浚池》:“旱年蓄水以資灌溉,水年藏水以備不虞,深者養(yǎng)魚為利,淺者種荷為利。” |
以容取人 | 《韓非子·顯學(xué)》:“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
以言取人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以貌取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以辭取人 |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