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聵震聾的成語故事
拼音xǐng kuì zhèn lóng
基本解釋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出處陶曾佐《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里。”
暫未找到成語醒聵震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醒聵震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震耳欲聾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td> |
聾者之歌 | 《淮南子 原道》:“夫內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td> |
昏聵無能 | |
振聾發聵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
如夢初醒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厲公大喜曰:‘寡人聞仲之言,如夢初醒。’”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td> |
舌敝耳聾 | 《戰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
裝聾作啞 |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 |
震撼人心 | |
威震天下 |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蒙恬卻胡千里,非無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強也?!?/td> |
耳聾眼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td> |
獨清獨醒 | 戰國·楚·屈原《漁父》:“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
不癡不聾 | 《宋書 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td> |
妝聾做啞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悄悄冥冥,一個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
沸天震地 | 葉圣陶《一個朋友》:“那一對小新人面對面站著,在一陣沸天震地的拍手聲里,他們倆鞠上三個大躬。” |
裝聾做啞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妾。” |
發蒙振聵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蒙振聵?!?/td> |
昏迷不醒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次日昏迷不醒,叫喚也不答應,正不知甚么病癥?!?/td> |
推聾裝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td> |
龍威虎震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梁鵠書,如龍威虎震,劍拔弩張?!?/td> |
發聾振聵 |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如洛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td> |
一噴一醒 | 唐 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td> |
大夢初醒 | 《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td> |
耳聾眼黑 | 清 翟灝《通俗編 身體 耳聾眼黑》:“《傳燈錄》,百丈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
裝聾裝啞 | 茅盾《小巫》:“蔓姐幾次三番乘機會說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樣過日子,老爺只是裝聾裝啞?!?/td> |
名震一時 | 《新唐書 劉晏傳》:“號神童,名震一時?!?/td> |
人事不醒 | 楊朔《晚涼天》:“有一位同志,是漁船救起來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