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胸凸肚的成語故事
拼音tǐng xiōng tū dù
基本解釋凸:凸出。形容身壯力強,神氣活現(xiàn)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史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門上,說東談西的。”
暫未找到成語挺胸凸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挺胸凸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胸無大志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實系凡庸之輩,胸無大志,三年來觀望風色,動搖不前。”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shù)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shù)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胸有成竹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昂首挺胸 | 《上饒集中營 浩氣長存》:“個個視死如歸,堅貞不屈,昂首挺胸站在那里。”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凹凸不平 | 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柴屑糞渣,零零散散地散布在路上。” |
牽腸掛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起手時,牽腸掛肚;過后去,喪魄銷魂。” |
傲然挺立 | 茅盾《白楊禮贊》:“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lián)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 |
兜肚連腸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
捶胸頓足 | 明 李開先《閑居集 昆侖張詩人傳》:“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實然,捶胸頓足,若不欲生。” |
胸懷大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翻腸攪肚 | 楊朔《雪花飄飄》:“不過也怪,自從部隊逼近下花園,百歲忽然翻腸攪肚的想念起爹爹來了。” |
頓足搥胸 | 《水滸傳》第一○二回:“王砉頓足搥胸道:‘是我不該來看那逆種!’” |
昂頭挺胸 | 語出歐陽予情《小英姑娘》:“她伸開兩手昂首挺胸,狂了似的往外跑。” |
錦胸繡口 | 清·湘靈子《軒亭冤》序:“錦胸繡口,居然妙緒環(huán)生。” |
胸有丘壑 | 唐 厲霆《大有詩堂》:“胸中元自有丘壑,盞里何妨對圣賢。” |
頓腳捶胸 | 《中國民間故事選·打碎的碗》:“可是國王頓腳捶胸地罵道:‘沒用的東西們,如果發(fā)現(xiàn)碗上有一道裂紋,就反你們每本個中絞死一個!’” |
全局在胸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
跌腳搥胸 | |
捶胸跌足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錯過了仙緣,悔之何及!’” |
掛肚牽腸 | 《白雪遺音·嶺兒調(diào)·從別后》:“從別后……心兒里掛肚牽腸,廢寢忘食。” |
挺而走險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胸中萬卷 | 宋·辛棄疾《聲聲慢·送上饒黃倅職滿赴調(diào)》詞:“問個里,待怎么銷殺,胸中萬卷。” |
跌腳槌胸 | 《水滸傳》第一○四回:“眾人跌腳槌胸,好似掀翻了雞窠,弄出許多慌來。” |
胸中鱗甲 |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xiāng)黨以為不可近。’” |
捶胸頓腳 | 《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何玉鳳]拍著那棺材,捶胸頓腳,放聲大哭。這場哭直哭得那鐵佛傷心,石人落淚。” |
胸無宿物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