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價還價的成語故事
拼音yào jià huán jià
基本解釋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要價還價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要價還價)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解鈴還須系鈴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物美價廉 | 清 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
價值連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死要面子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簡明扼要 |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 |
反老還童 | 清 翟灝《通俗編 識馀》:“《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
倦鳥知還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
衣錦還鄉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討價還價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 |
無關緊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大賢學問淵博,故視為無關緊要;我們后學,卻是不可少的。”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宋 祝穆《方輿勝覽 眉州 磨針溪》:“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
便還就孤 | |
珠還合浦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 |
忙不擇價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5卷:“如今忙不擇價,豈不可惜。” |
還淳反素 | 《周書·蘇綽傳》:“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
返老還童 | 《云笈七簽》第60卷:“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
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舉要刪蕪 |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岑文本謂人曰:‘吾見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
欲說還休 | 宋·辛棄疾《丑奴兒》詞:“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要言不煩 | 三國 魏 管辰《管輅別傳》:“可謂要言不煩也。” |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 |
貨真價實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但不知可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字樣沒有?” |
斷還歸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不得要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騫傳》:“騫不得要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