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菽
部首艸部總筆畫11畫結(jié)構(gòu)上下
五筆AHIC五行木統(tǒng)一碼83FD
筆順一丨丨丨一一丨ノ丶フ丶
名稱橫、豎、豎、豎、橫、橫、豎鉤、撇、點(diǎn)、橫撇/橫鉤、捺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菽shū(ㄕㄨ)
⒈ 豆的總稱:菽水(泛指粗茶淡飯,用以指對(duì)父母的奉養(yǎng),如“菽菽承歡”)。菽麥。菽粟。
統(tǒng)一碼
菽字UNICODE編碼U+83FD,10進(jìn)制: 33789,UTF-32: 000083FD,UTF-8: E8 8F BD。
菽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聲:從艸、叔聲英文
beans and peas, collectively※ 菽的意思、基本解釋,菽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菽
尗 shū
〈名〉
(1) 豆類的總稱 [beans]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說文》。按,象戴種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
菽草之難殺者也。——《漢書·五行志》
菽者稼最強(qiáng)。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2) ——《春秋·考異郵》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詩·小雅·小宛》
俗孝家家供菽水。——陸游《湖堤暮歸》
(3) 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飲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輩對(duì)長(zhǎng)輩的奉養(yǎng));菽水藜藿(粗茶淡飯。藜藿:野菜;豆葉);菽乳(即豆腐);菽麥(大豆和麥);菽麥不分(豆、麥不分。亦指是非、好壞不分)
常用詞組
菽粟康熙字典
菽【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韻會(huì)》式竹切,音叔。《物理論》衆(zhòng)豆之總名。《詩·豳風(fēng)》禾麻菽麥。《春秋·定元年》隕霜?dú)⑤摹!对]》大豆之苗。《禮·檀弓》王註熬豆而食曰啜菽。
又《唐韻古音》式沼反。《詩·豳風(fēng)》烹葵及菽。葉下棗韻。
又《篇海》子了切。《集韻》通萩。詳萩字註。《詩疏》亦作叔。《廣韻》同尗。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尗【卷七】【尗部】
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屬皆從尗。式竹切
說文解字注
(尗)豆也。尗豆古今語。亦古今字。此以漢時(shí)語釋古語也。戰(zhàn)國(guó)策。韓地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史記豆作菽。尗象豆生之形也。尗象各本作象尗。誤。今正。重言尗者、著其形也。豆之生也。所種之豆必爲(wèi)兩瓣。而戴於莖之頂。故以一象地。下象其根。上象其戴生之形。式竹切。三部。今字作菽。凡尗之屬皆從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