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夊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夊suī(ㄙㄨㄟ)
⒈ 〔夊夊〕古同“綏綏”,慢慢行走的樣子,如“雄狐夊夊。”(今作“有狐綏綏”)。
統(tǒng)一碼
夊字UNICODE編碼U+590A,10進(jìn)制: 22794,UTF-32: 0000590A,UTF-8: E5 A4 8A。
夊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英文
KangXi radical 35; go slowly※ 夊的意思、基本解釋,夊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夊【丑集下】【夊部】 康熙筆畫:3畫,部外筆畫:0畫
《唐韻》息遺切《集韻》山垂切,音衰。行遲貌。《說文》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精薀》安行也。
又《廣韻》楚危切《集韻》初危切,音吹。義同。
又《玉篇》古文綏字。註詳糸部七畫。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夊【卷五】【夊部】
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凡夊之屬皆從夊。楚危切
說文解字注
(夊)行遟曳夊夊也。也字今補。曲禮曰。行不舉足。車輪曳踵。玉藻曰。圈豚行不舉足。齊如流。注云。孔子執(zhí)圭、足縮縮如有循是也。玉篇曰。詩云雄狐夊夊。今作綏。象人?脛有所躧也。通俗文。履不箸跟曰屣。屣同躧。躧屣古今字也。行遟者、如有所拕曳然。故象之。楚危切。玉篇思隹切。十五部。凡夊之屬皆從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