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熹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熹xī(ㄒ一)
⒈ 光明:熹微(日光微明)。星熹。
⒉ 炙,熾熱:“東暾淡未熹,北吹寒更寂”。
⒊ 古人名用字。
統一碼
熹字UNICODE編碼U+71B9,10進制: 29113,UTF-32: 000071B9,UTF-8: E7 86 B9。
熹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漢英互譯
brightness、dawn造字法
形聲:從灬、喜聲英文
dim light, glimmer; warm, bright※ 熹的意思、基本解釋,熹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熹
熺 xī
〈動〉
(形聲。從火,喜聲。本義:烤炙) 同本義 [roast meat]
熹,炙也。——《說文》。字亦作熺。
詞性變化
◎ 熹 xī
〈形〉
(1) 熾熱 [red-hot]
熹,熱也,熾也。——《玉篇》
熺,熾也。——《廣雅》
熺炭重燔。——木華《海賦》。注:“炭之有光者也。”
(2) 亮;光明 [bright]
有時而星熺。——《管子·侈靡》
明鐙熺炎光。——《文選·贈五官中郎將詩》
東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楊萬里詩
(3) 又如:熹微;熹爛(燦爛的光彩)
常用詞組
熹微康熙字典
熹【巳集中】【火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音僖。《說文》炙也。《玉篇》熱也,烝也。
又《玉篇》熾也。《廣韻》盛也,博也。《後漢·桓帝紀》改元延熹。
又《靈帝紀》改元光熹。
又《諡法》有功安人曰熹。
又人名。《宋史·朱熹傳》字元晦,號仲晦。
又《正字通》微陽也。《陶潛·歸去來辭》恨晨光之熹微。
又通作訢。《禮·樂記》天地訢合。《註》訢讀爲熹。熹,猶烝也。《疏》言天地之氣烝動,猶若人之熹也。《說文》本作。《玉篇》同熺。或作暿、熙。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熹【卷十】【火部】
炙也。從火喜聲。許其切
說文解字注
(熹)炙也。炙者、抗火炙肉也。此熹之本義。引申爲也。左傳。或叫于宋大廟曰。譆譆出出。杜曰。譆譆、熱也。此同音叚借也。又與相叚借。從火。喜聲。許其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