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礙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礙(礙)ài(ㄞˋ)
⒈ 妨害,限阻:妨礙。阻礙。礙事。障礙。
統一碼
礙字UNICODE編碼U+788D,10進制: 30861,UTF-32: 0000788D,UTF-8: E7 A2 8D。
礙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漢英互譯
hinder、obstruct造字法
形聲英文
obstruct, hinder, block, deter※ 礙的意思、基本解釋,礙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礙
礙 ài
〈動〉
(1) (形聲。從石,疑聲。本義:妨礙,阻擋)
(2) 同本義 [prevent;stop]
礙,止也。——《說文》
限至曰礙。——《通俗文》
孰能礙之。——《列子·力命》。注:“止也。”
礙諸以禮樂。——《法言·問道》。注:“限也。”
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咱們別在這里礙手礙腳的——《紅樓夢》。
(3) 又如:礙手礙腳
妨礙別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障礙(擋住道路,使不能順利通過;也指阻擋物);礙著臉(難為情,怕傷情面)
(4) 遮蔽;掩蓋 [cover;screen]
云霧不礙其視。——《列子·黃帝》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
(5) 牽掛 [worry]
洞同覆載,而無所礙。——《淮南子·繆稱》。注:“掛也。”
那時我身入空門,一身無礙,萬緣俱寂。——《兒女英雄傳》
常用詞組
礙口,礙面子,礙難,礙事,礙眼康熙字典
礙【午集下】【石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8畫
《正字通》俗礙字。(礙)《唐韻》五漑切《集韻》《韻會》牛代切,音硋。或作硋。通作閡。南史引浮屠書作?。《說文》止也。
又距也,妨也,阻也,也。《揚子·法言》聖人之治天下,礙諸以禮樂。
又《集韻》魚其切,音疑。礙,靑石。
又葉魚記切,音詣。《蘇轍·嶽下詩》山林無不容,疲苶坐自礙,自知俗緣深,畢老收闤闠。闠,求位切。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礙【卷九】【石部】
止也。從石疑聲。五漑切
說文解字注
(礙)止也。列子黃帝篇作硋。從石。疑聲。五漑切。古音在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