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篦
讀音bì注音ㄅ一ˋ繁體篦
部首竹部總筆畫16畫結(jié)構(gòu)上下
五筆TTLX五行木統(tǒng)一碼7BE6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ノ丨フノ丶一一フノフ
名稱撇、橫、點(diǎn)、撇、橫、點(diǎn)、撇、豎、橫折、撇、點(diǎn)、橫、橫、豎提、撇、豎彎鉤
部首竹部總筆畫16畫結(jié)構(gòu)上下
五筆TTLX五行木統(tǒng)一碼7BE6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ノ丨フノ丶一一フノフ
名稱撇、橫、點(diǎn)、撇、橫、點(diǎn)、撇、豎、橫折、撇、點(diǎn)、橫、橫、豎提、撇、豎彎鉤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篦bì(ㄅ一ˋ)
⒈ 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用具,稱“篦子”。
⒉ 以篦子梳:篦頭。
統(tǒng)一碼
篦字UNICODE編碼U+7BE6,10進(jìn)制: 31718,UTF-32: 00007BE6,UTF-8: E7 AF A6。
篦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聲英文
fine-toothed comb; comb hair※ 篦的意思、基本解釋,篦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篦 bì
〈名〉
(1) 齒密的梳頭工具 [fine-toothed comb]
發(fā)短不勝篦。——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
(2) 又如:篦箕(篦梳);篦梳(櫛發(fā)用具);篦頭鋪(理發(fā)店);篦頭待詔(梳頭師傅)
詞性變化
◎ 篦 bì
〈動(dòng)〉
(1) 用篦子梳發(fā) [comb with fine-toothed comb]
賊如梳,軍如篦。——《明史·洪鐘傳》
(2) 又如:篦頭
常用詞組
篦子康熙字典
篦【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0畫
《廣韻》邊兮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邊迷切,音蓖。釵篦。
又竹器。
又《說文》導(dǎo)也。今俗謂之篦。《廣韻》眉篦。
又《集韻》頻脂切。同笓,取鰕具也。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篦【卷五】【竹部】
導(dǎo)也。今俗謂之篦。從竹聲。邊兮切
說文解字注
(枇)枇杷木也。四字句。從木。比聲。房脂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