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枎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枎fú(ㄈㄨˊ)
⒈ 〔枎疏〕古同“扶疏”,枝葉茂盛,四下分布。
⒉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五沃之土……宜彼群木,桐、柞、枎、櫄。”
統一碼
枎字UNICODE編碼U+678E,10進制: 26510,UTF-32: 0000678E,UTF-8: E6 9E 8E。
枎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他字義
枎fū(ㄈㄨ)
⒈ 古同“柎”,草木子房;亦指花萼。
※ 枎的意思、基本解釋,枎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枎【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
《唐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音夫。《說文》枎疎,四布也。
又木名。《管子·地員篇》五沃之土,桐柞枎欓。
又《集韻》與柎同。芳無切,音敷。華萼也。柎字原從林從孚作。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枎【卷六】【木部】
枎疏,四布也。從木夫聲。防無切
說文解字注
(枎)枎疏、逗。四布也。枎汲古刊木從手。非也。今依玉篇、五音韻諩、集韻、類篇正。枎之言扶也。古書多作扶疏。同音假借也。上林賦。垂條扶疏。劉向傳。梓樹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楊雄傳。枝葉扶疏。呂覽。樹肥無使扶疏。是則扶疏謂大木枝柯四布。疏、通作胥。亦作蘇。鄭風。山有扶蘇。毛曰。扶蘇、扶胥木也。釋文所引不誤。正義作小木。誤也。毛意山則有大木。隰則纔有荷華。是爲高下大小各得其宜。後人以鄭箋掍合而改之。從木。夫聲。防無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