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囐
讀音yàn zá niè注音一ㄢˋ,ㄗㄚˊ,ㄋ一ㄝˋ繁體囐
部首口部總筆畫23畫結構左右
五筆KHAD、KHGD統一碼56D0
筆順丨フ一丨一フノ一フ一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一ノ丶丶
名稱豎、橫折、橫、豎、橫、橫撇/橫鉤、撇、橫、豎彎鉤、橫、豎、橫折、橫、豎、橫折鉤、點、撇、橫、豎、橫、撇、捺、點
部首口部總筆畫23畫結構左右
五筆KHAD、KHGD統一碼56D0
筆順丨フ一丨一フノ一フ一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一ノ丶丶
名稱豎、橫折、橫、豎、橫、橫撇/橫鉤、撇、橫、豎彎鉤、橫、豎、橫折、橫、豎、橫折鉤、點、撇、橫、豎、橫、撇、捺、點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囐yàn(一ㄢˋ)
⒈ 古同“唁”,吊唁。
統一碼
囐字UNICODE編碼U+56D0,10進制: 22224,UTF-32: 000056D0,UTF-8: E5 9B 90。
囐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他字義
囐zá(ㄗㄚˊ)
⒈ 〔嘈囐〕古同“嘈雜”,(聲音)雜亂而喧鬧。
※ 囐的意思、基本解釋,囐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囐【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畫:23畫,部外筆畫:20畫
《廣韻》才割切《集韻》才達切,音。《玉篇》本作。《廣韻》本作囋。詳前囋二字註。《張衡·東京賦》奏嚴鼓之嘈囐。
又《北周書·異域傳》囐噠國,在于闐西。
又《集韻》牙葛切,音嶭。(《玉篇》本作。詳前字註。)又《集韻》魚列切,音孽。本作。議罪也。同讞。
又《玉篇》古文唁字。註詳七畫。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唁【卷二】【口部】
弔生也。從口言聲。《詩》曰:“歸唁衞侯。”魚變切
說文解字注
(唁)弔生也。庸風。歸唁衞矦。春秋。齊矦唁公于野井。穀梁傳、毛傳皆云。弔失國曰唁。此言弔生者。以弔生爲唁、別於弔死爲弔也。何注公羊云。弔亡國曰唁。弔死曰弔。與此相發明。今本公羊注弔死國曰弔。衍國字。從口。言聲。魚變切。十四部。詩曰。歸唁衞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