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
部首骨部總筆畫18畫結構左右
五筆MEPK五行木統一碼9AC2
筆順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丶丶フノフ丶丨フ一
名稱豎、橫折、橫折、點、橫撇/橫鉤、豎、橫折鉤、橫、橫、點、點、橫撇/橫鉤、撇、橫撇/橫鉤、捺、豎、橫折、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髂qià(ㄑ一ㄚˋ)
⒈ 〔髂骨〕腰部下面腹部兩側的骨,左右各一,下緣與恥骨、坐骨聯成髖骨。亦稱“腸骨”。
統一碼
髂字UNICODE編碼U+9AC2,10進制: 39618,UTF-32: 00009AC2,UTF-8: E9 AB 82。
髂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聲:從骨、客聲英文
the pelvis※ 髂的意思、基本解釋,髂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髂 qià
〈名〉
髂骨 [ilium]。骨盆兩側各三塊骨中后上方的一塊,在人體內,它與坐骨和恥骨連接形成髖臼的一部分,上部寬大,下部狹窄
康熙字典
髂【亥集上】【骨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枯駕切《集韻》《韻會》丘駕切《正韻》枯架切,?去聲。《玉篇》腰骨。《前漢·揚雄傳》折骨拉髂。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骼【卷四】【骨部】
禽獸之骨曰骼。從骨各聲。古覈切
說文解字注
(骼)禽獸之骨曰骼。按骨當作髖。許據禮十七篇。故云禽獸之髖曰骼也。禽者走獸緫名。儀禮多言肫骼。肫亦作膞。皆說文之腨字也。骼亦作胳。於人曰髖也。髖者、髀上也。牲前足體三。曰肩、曰臑、曰臂。臑於人爲厷。肩下臂上也。後足體三。曰骼、曰髀、曰腨。禮髀賤不升。故經多言肩臂臑膞骼。臑在臂上。骼在肫上。而先言臂肫者、葢四胑以下爲貴也。骼是本字。至埤蒼乃作髂。廣雅、字林變作?。又或作?。魚虞歌麻通轉之故也。云曰骼曰骴者、所以別人禽之異名。肉部曰。臂、羊豕曰臑。是其例也。許據十七篇爲言。故不敢謂骼爲人骨也。月令。孟春掩骼薶骴。鄭云。骨枯曰骼。肉腐曰骴。蔡云。露骨曰骼。有肉曰骴高注呂覽云。白骨曰骼。有肉曰髊。注淮南同。皆不言骼骴爲禽獸之骨也。則亦未嘗不可通用矣。從骨。各聲。古覈切。廣韻古伯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