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對南詔與吐蕃的亂局,面對大唐帝國與大食帝國的怛羅斯之戰(zhàn),面對涂炭生靈的安史之亂,他又如何重寫歷史。
2.唐天寶15年,安史之亂,叛軍攻克潼關(guān),唐皇李隆基傖惶西逃至興平馬嵬驛.
3.蓋多年戰(zhàn)亂如唐之安史之亂,非僅毀一代太平盛世歸于艱虞,亦使傳統(tǒng)禮樂社會及思想基礎掃蕩殆盡。
4.安史之亂前夕,安祿山得到李靖兵書《李藥師遺篇》,引來各方爭奪。
5.我盛贊漢武帝以公主和親匈奴,而換來的暫安,我痛惡商紂王因妲己而誤國,我鄙視唐玄宗李隆基對楊玉環(huán)家族的偏幸,而至造成安史之亂。
6.安祿山一句阿諛奉迎的話,就討得唐玄宗的歡心,于是為安史之亂埋下禍根。
7.安史之亂之后,昔日強盛的李唐王朝開始走向沒落之途,至于這場禍亂糾葛的原因,與其說是權(quán)臣謀逆導致的舉國之亂,不如說在奢華糜爛的王朝背后,黨羽之爭如同一顆毒瘤,早已腐蝕著朝廷的根基。吳韻汐?
8.安史之亂時,他固守饒陽,被史思明攻破后寧死不降,被史思明用大鋸殺害,后被安葬于此。
9.雖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出現(xiàn)了武氏專權(quán),出現(xiàn)了唐玄宗娶兒媳婦為貴妃,導致了安史之亂,至于其它的風流韻事則層出不窮。
10.但是“安史之亂”以后,地方分離與民族分化則成為另一種現(xiàn)象,并最終導致五代十國的分立局面。
11.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12.安史之亂后,杜甫流離轉(zhuǎn)徙,到達成都,高適立即從彭州寄詩問訊。
13.近日,該局以倡導“崇文、好學”的新學風為主導思想,縣局紀委、政工部門精心組織,舉辦了嵐皋公安史上首次民警學習筆記展評活動。
14.安史之亂猋發(fā)出波瀾壯闊的大唐畫卷,家仇國恨鑄就成莽宕遒豪的英雄史詩,詭謀譎略霾蒙著煒煌空前的武林盛世,崎峗嶇崟篤證了白首不渝的愛情誓言。
15.安史之亂中,杜甫四處漂泊,窮愁潦倒。
16.杜佑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亂前后,親身經(jīng)歷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變化,想通過對歷代典章制度的編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以尋求治國安民之術(shù),從而挽救唐王朝政治的危機。
17.安史亂后一甲子,大唐已不是那個萬國來朝,四海賓服的大唐。
18.它上承安史之亂,下啟朋黨之爭,中歷藩鎮(zhèn)割據(jù),因而成為唐王朝重要的轉(zhuǎn)折點。
19.,以宋人的觀點,乃安史之亂以后出現(xiàn)的藩鎮(zhèn)割據(jù)自雄;但從幕府制度的意義上,它是淵源有自,并非唐代的新發(fā)明[造 句 網(wǎng)]。
20.安史之亂前夕的長安,如此浮華卻缺乏真正的偉大!名來利往,人們的欲望在金色的王朝中起伏,于是,人類變的反倒比鬼怪更加危險。
21.安史之亂,歌舞升平不再,詩風劇變,也才有了杜詩“痌瘝在抱”的重大轉(zhuǎn)變,從這個意義而言,說安史之亂鑄就了詩圣杜甫,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22.宣宗年間,這是唐朝最后的統(tǒng)治時期了,即安史之亂后,大唐王朝逐漸走向沒落,昔日大唐的歌舞升平繁華盛世也將隨著舞女的容顏而逝去。
23.據(jù)館內(nèi)講解員介紹,“太白書屋還運用了幻影成像、水紋投影等現(xiàn)代技術(shù),生動再現(xiàn)了李杜相會、李白戲*貴、金龜換酒、安史之亂等歷史故事。
24.安史之亂時,她從北方流落蘇州,被迫墮入妓院,善歌能詩,才貌出眾,為蘇州絕色佳麗。
25.李白作品的大量散佚,自唐李陽冰始,至清人王琦及今人詹锳先生一直認為,原因在于安史之亂。
26.再如唐代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受命扼守潼關(guān),針對叛軍兵鋒甚銳、來勢兇猛的實情,持重待機,堅壁不戰(zhàn)。
27.學子李正宏穿越重生回到唐朝,成了唐玄宗的太子李瑛,且看深知歷史走向的他,如何執(zhí)掌盛唐這艘艨艟巨艦,平“安史之亂”。
28.本文認為粟末靺鞨被高句麗打敗以后,主體部分降隋進入中原,后隨安史亂軍南下居于華北地區(qū),多融入漢族之中。
29.唐代儒學日趨衰落,但安史之亂前后,又出現(xiàn)儒學復興思潮,這種思潮是推進文體革新的直接動力。
30.朔方諸郡,地鄰中原,朔方軍若是東出,不僅可使唐軍軍勢大增,更可東取井徑口,進攻河北,切斷安史大軍歸路,直接威脅安祿山后方。
31.玄宗李隆基老來昏庸無道、貪戀美色、誤用權(quán)奸李輔國,導致安史之亂,造成藩鎮(zhèn)割據(jù)、邊疆危急。
32.但唐朝真的是很包容,后來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李光弼”。
33.史書中的李隆基善騎射,通音律,早年英明果斷,多才多藝,步入中年才怠問政事,寵幸宦官,專以聲色為娛,導致著名的安史之亂。
34.安史之亂持續(xù)了數(shù)年,但最終還是被打壓下去了.
※ "安史"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