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黑麥由小麥與黑麥屬間雜交及雜*染色體加倍形成的一種新品種。
2.雜*細胞染色體加倍后,兩個種的染色體組不分開,從而可獲得穩定的甘藍型油菜與請葛菜雙二倍體。
3.河北邯鄲一位患者日前被發現多條染色體結構改變,其異常核型,經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鑒定為“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4.兩個白背飛虱為害的QTL位于第8和第10染色體的秈型片段,另一個QTL位于第3染色體的粳型片段。
5.吳教授表示,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是染色體遺傳病,是由22號染色體上芳基硫酯酶A缺乏引起的中樞神經疾病,理論上建議基因療法,尚未使用臨床。
6.馬凡氏綜合征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病特征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高于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
7.可問題是,科學家尚不知道如何將DNA排序成染色體,甚至不知道長毛象究竟有多少組染色體。
8.在一些情況下,女性在每一個X染色體上有兩種不同的綠色圓錐體。
9.“鳥胺酸氨甲酰基轉移酶缺乏癥”,你聽說過有這個病癥嗎?這病不光難讀,而且難治,發病率是八萬分之一,屬于X染色體隱性遺傳。
10.研究人員發現,鴨嘴獸有52條染色體,其中10條為性染色體.
11.名詞>苯丙酮尿癥(英文簡稱PKU),是一種遺傳代謝病,是較常見的氨基酸代謝障礙病之一,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可分為典型苯丙酮尿癥和非典型苯丙酮尿癥。
12.以寬殼全海筍擔輪幼蟲為材料,采用熱滴片法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
13.本文對XY配對行為進行了討論,同時按性染色體配對特征劃分了SC在粗線期的不同發展階段。
14.對發育不同時期的胚胎,進行了乳酸脫氫酶同工酶譜及染色體組型分析,結果顯示其均與受體一致.
15.本文以草莓為試材,通過對未受精子房的離體培養,誘導了雌核發育,并獲得了染色體數減半的胚囊植株。
16.廚房油煙中含有一種被稱為苯丙芘的致癌物,能導致體內細胞的染色體變異,引起局部組織癌變。
17.出生缺陷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體異常、遺傳代謝性疾病以及智力障礙等,苯丙酮尿癥(簡稱“PKU”)則是極少數可治療的先天性遺傳代謝病之一。
18.應用小鼠骨髓微核試驗及小鼠睪丸染色體畸變試驗,測試蜂膠對誘變劑誘發的染色體損傷的保護作用。
19.據系譜分析,該疾病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
20.雖然對染色體上斷裂點多發部位的真正生物學意義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關損傷熱點的研究是輻射遠后效應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1.控制絨長的基因與色素基因可能是位于同一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纖維色素和絨長存在不完全連鎖遺傳。
22.他們將染色體、著絲粒和中心體的起點連接起來.
23.本研究采用人精子與金黃地鼠去透明卵子體外受精實驗系統,觀察了硫酸鎳對人精子染色體畸變率的影響。
24.對于人類來說,完整的基因組包含約兩萬個基因,分布在23對染色體上。
25.方法采用低葉酸TC199培養誘導法,觀察了31對染色體核型無異常的習慣性流產夫婦染色體脆性位點,并觀察了脆性位點的分布。
26.其中9號染色體長臂的等臂染色體可能是肺腺癌的特征性畸變。
27.觀察到BK染色體具有多級雙股螺旋結構。
28.染色體包含有遺傳信息。
29.第6和第7染色體兩者是組成核仁的染色體.
30.EH患者鈣泵活性明顯改變,受遺傳因素控制,是垂直傳遞,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31.三種酸漿屬植物的染色體核型分析。
32.方法對37例原發閉經患者進行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G顯帶分析.
33.HPRT基因突變頻率與染色體畸變、微核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34.毛冠鹿種內核型存在多態現象,到2002年為止在毛冠鹿種內已經發現了5種不同的核型,不同核型間的差別主要集中在幾條異染色質豐富的染色體上。
35.目的探討性染色體異常對性腺發育的影響.
36.同配性別:指有相同性染色體的性別,在哺乳動物中,它用XX來表示.
37.她研究染色體,染色體是基因線,她在基因和染色體研究方面有了好幾個發現。
38.目的探討Y染色體異態與其臨床遺傳效應。
39.腹裂、白內障及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梗阻與染色體或全前腦畸形無關.
40.品種的中著絲粒單染色體,將分離到的單染色體放入0。
41.結論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可導致異常生育。
42.黃顙魚初級精母細胞的前期出現聯會復合體,應是同源染色體之間進行同源基因交換的標志。
43.多倍體是具有兩套以上染色體的植物.
44.表現這種現象的染色體物質叫做異染色質.
45.前言:目的檢測嚴重少精子癥患者精子染色體非整倍體。
46.本文還討論了細胞融合與染色體組分割機制消失的關系。
47.用酶解法觀察了枳和宜昌橙根尖細胞的染色體。
48.該數據顯示,在15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DNA突變也可能與阿片類藥物成癮有關。
49.方法:對174例少精子癥、無精子癥的病人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
50.本文報道了戴勝的染色體組型研究結果。
51.Title狼把草的染色體數目。
52.神經纖維瘤病是一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臨床上較為少見.
53.標題浙江幾種鳶尾科植物的染色體。
54.這些都是染色體組型分析方法的改進。
55.染色體短臂近著絲粒區觀察到次縊痕。
56.隨著細胞遺傳學與腫瘤病因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染色體不穩定性與腫瘤形成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57.雜*中有一對近端著絲點染色體,5對隨體染色體。
58.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9號和22號染色體中某些片段之間有交換。這種染色體片段交換稱為“染色體易位”。
59.Title大花紫露草染色體核型的研究。
60.標題狼把草的染色體數目。
61.結果在4000例受檢患者中,共檢出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71例,發生率為1。
62.羅伯遜易位和2號及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不在此列.
63.這些染色體畸變都是穩定的,不影響細胞生活力的.
64.本文就DNA錯配修復、染色體不穩定和腫瘤之間的聯系予以綜述。
65.我們采用雙峰駝的外周血液淋巴細胞培養方法,對其染色體進行了分析研究.
66.在9個可確定21號額外染色體來源的家庭中,7名患兒的21號額外染色體來源于母親,2名來源于父親。
67.他們將釋迦的染色體組跟擬南芥的無核突變體進行比較,后者常用于各種實驗中。
68.目的探討女性年齡對卵母細胞紡錘體和染色體構型的影響。
69.與期望染色體配對模式相比,雙二倍體中二價體出現的頻率有明顯增大的趨勢。
70.結論提示Y染色體不單純是一種異態,且具有臨床遺傳效應,與胎兒丟失、智力低下及發育異常有關。
71.但是他們卻發現,成體細胞只會與胚胎細胞融合,變成染色體數目比正常細胞還多的巨大細胞。
72.方法:采用G、C顯帶染色體核型分析等方法,比較染色體異態核型人群和正常核型人群的早期生殖障礙的發生率。
73.染色體數目離開正常值越遠的細胞,其染色體上偏差的累積速率也越快,基因組的不穩定隨著非整倍體的程度成級數增加。
74.方法不同輻射體核素誘發的畸變產額變化,通過骨髓細胞和精原細胞染色體畸變測定。
75.已經證實,EDTA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輻射敏化劑,能顯著地提高染色體畸變率。
76.幾種鹽膚木屬植物的染色體觀察。
77.在二倍體生物中,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特定的基因座上有兩個相同的等位基因的個體或細胞。
78.紫花苜蓿和毛苕子染色體組型的研究。
79.采用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和胰酶處理法,對仙居雞染色體G帶帶型進行了研究。
80.這項此前在爬行動物界未被確認的發現,意味著“這些蜥蜴具有區分同源的姊妹染色體的能力,”鮑曼說。
81.大賴草第2,7,14條染色體在小麥背景中的傳遞行為。
82.科學家們希望找出該基因在染色體中的位置。
83.目的:篩選新的Y染色體基因座,調查其在山西漢族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頻率分布。
84.染色體研究表明,雜*一代植株為混倍體。
85.凡特博士將自己的工作形容為創造生命,“完全從一個人工合成的染色體而來,用了一臺化學合成器和四瓶化學藥劑”。
86.用去透明帶金黃地鼠卵異種體外受精技術制備了牛精子單倍染色體。
87.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染色體上都發現有發現端粒,端粒是類似塑料瓶蓋的結構,能夠阻止染色體末端的解開。
88.它們由兩條纏繞的DNA鏈的四種堿基組成,這些堿基組裝成染色體,在其末端具有端粒酶的帽子。
89.只有9個非多態性的組成型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被描述。
90.染色體步移技術是一種常用的克隆已知片段旁側序列的技術。
91.目的對醫用診斷X射線工作者染色體畸變斷裂點的分布進行分析。
92.該基因定位在小鼠第7號染色體上,包含5個外顯子,4個內含子。
93.通過驗血可以診斷出染色體異常組型.
94.搖蚊馬氏管、直腸第扒,染色體異染色質的積累并拋出染色休外面.
95.結構畸變涉及易位、缺失和等臂染色體。
96.目的探討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的臨床及遺傳效應。
97.對于微生物檢測,所有的隔離群是革蘭氏染色體,若是革蘭氏陰性菌,需要用適當的微生物確定檢測方法來識別。
98.這是由于一些邊界元件將染色體分成了不同的區域。
99.結果表明,苯甲酰胺可誘發蠶豆根尖細胞微核及染色體畸變的產生。
100.以丹麥長白豬為對照,應用G帶、C帶、銀染技術探討了中國地方品種楓涇豬染色體的待征。
※ "染色體"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