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很典型,原來做官要考試,但太平天國之亂,政府急等錢用,捐班一開,成批的官帽子涌上來了。
2.胡雪巖原來是“捐班”官員,三品道員只能頂戴藍寶石,這下戴上“紅頂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紅頂商人”。
3.毛*席說,清朝時,有一巡撫是捐班出身,而臬臺是科班出身,這臬臺的官是憑功名得來的,看不起這捐班出身的上司。
4.捐班可以捐到三品道員,自然也就有誥封。
5.但論地位,論功名,一個捐班知縣高居在上,總不免局促異常。
6.因而有貲者為“捐班清流”,有佳子弟者為“誥封清流”。
7.道光中安徽舉人朱鳳鳴上書,指出用捐班等于是專用小。
8.像王有齡這樣,年紀還輕,應該刻苦用功,從正途上去巴結,不此之圖,而況又窮得衣食不周,卻癡心妄想去捐班,豈不是沒出息?1。
※ "捐班"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