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適在北大的18年中,任北大校長只兩年,然而無論是蔡元培先生主校,還是蔣夢麟先生主校,胡適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輔佐作用。
2.但是,1937年,蔡元培就從愚園路遷出,女兒的別墅歸林家所有,因而他最終還是一個無殼蝸牛。
3.執筆為文“目空天下士”的人物,一生所佩服之人也就蔡元培與胡適等少之又少的幾位,其他人皆不放在眼里。
4.稟陳蔡元培“搶救唐塑”的意見,并請其支持。
5.在蔡元培55歲時,時任北大校長的他決定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征婚條件:一、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
6.因此,專業美術館的建設勢在必行,這也是在西洋見過世面的薛福成、蔡元培、徐志摩等人的共識。
7.但這時,“勞工神圣”的思潮已經悄然潛入,并被1918年蔡元培的一個演講充分地激發出來。
8.蔡元培從酒館披星戴月返回家,夫人已然落帳睡去。
9.很可惜,父親從未跟我提起他碰見過蔡元培、徐志摩、陸小曼、林徽音等人。
10.政府成立后即由蔡元培負責選定國旗、國歌等事宜,在內部討論定了個五色旗為國旗,國歌則選了江蘇政府民政廳次長沈恩孚的歌詞。
11.與以往不可一世的校長不同,蔡元培脫下禮帽,謙遜地向迎接他的校役們鞠躬。
12.父親張武齡家有良田萬頃,熱衷文化與教育,與蔡元培等人交往頗深。
13.想到了蔡元培到北大任職的第一天時的情景,校役們依慣例排隊在校門口畢恭畢敬地向他行禮,不想蔡元培當即也脫帽向他們鞠躬還禮。
14.這里曾經是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舊居,如今,是劉忠德辦公的場所。
15.齡、蔡元培、魯迅等人還是親赴殯儀館為楊送殮。
16.第四篇寫蔡元培的女公子蔡威廉,當年與潘玉良齊名的女畫家。
17.第四篇寫蔡元培女公子蔡威廉,當年與潘玉良齊名的女畫家。
18.蔡元培在學校主張“尊師愛生”,發揮“自動性”,強調“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這些教育思想,一直傳承延續下來。
19.蔡元培倡言“勞工神圣”影響巨大。
20.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蔡元培?
21.學生在學校內,既要有活潑進取的精神,又要有堅實耐煩的精神。有第一種精神,所以有發明、有創造。有第二種精神,利害不為動,牽制有不受,專心一志,為發明創造的預備。蔡元培?
22.同時也應望到,蔡元培倡導“以美育代宗教”,并不是只停留在一種純潔的學術探討中,而是將它積極付諸于實踐的。
23.把美育特別提出來,與體智德并為。蔡元培?
24.他就是被***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
25.曹雪芹是自古到今中國文明史上第一個以審美代宗教的偉大發明者,他的卓絕千古的文學實踐導致了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
26.蔡元培先生實是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斗。
27.蔡元培先生是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斗。
28.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29.蔡元培、各級教育,應于訓練上一律勵行勞動化,使青年心理上確立尊重職業之基礎,且使獲得較正確之人生觀。
30.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蔡元培?
31.可是,如果沒有蔡母的言傳身教,就不能相信蔡元培會想到這樣做。
32.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蔡元培?
33.如當時北大文科學長不羈之才陳獨秀因私德而遭詬病,在這事上蔡元培也沒主張抓著人家小辮不放,而是理性客觀地秉持著心中的天平。
34.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35.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要是沒有道德,即使你身強體壯,絕頂聰明,你也只會助紂為虐,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其實就是有才無德對社會危害大的意思。蔡元培?
36.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的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蔡元培?
37.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蔡元培?
38.在修舊如舊之后,這個曾居住過蔡元培、于右任、鄭小秋等歷史名人的上海最大新式里弄住宅,將重現原生態的海派居住氛圍和深厚的上海文化底蘊。
39.體育可以幫助人們經受對體力和腦。蔡元培?
40.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蔡元培?
41.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靠運動。蔡元培?
42.那一天,沈均儒、馮玉祥夫人李德全、郭沫若、蔡元培等180多名發起人參加了會議。
43.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蔡元培?
44.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蔡元培?
45.一言以蔽之,將近代西方審美主義作了詩教、樂教式理解的蔡元培美育觀,其實質不外乎重塑一種新型的思想文化,以有利于科學革新與社會改造,最終實現民族復興。
※ "蔡元培"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