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面上的大義是——曹操東征徐州,是奉天子明詔,伸張大義,鏟除兇逆,吊民伐罪。
2.楚王欲集結(jié)重兵,吊民伐罪以吞三國。
3.爾等罪不容誅,故上天遣我軍前來吊民伐罪。
4.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zhàn),破袁紹百萬之眾,正應(yīng)當(dāng)時(shí)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
5.你這孽障!姜子牙奉玉虛符命,扶助圣主,戡定禍亂,拯溺救焚,吊民伐罪,你為何反起狼心,你助惡為虐!犯下彌天大最。
6.為救萬民,吾奉天命,吊民伐罪,所到之處,人民擁護(hù),焚香相迎。
7.想我大周自高祖皇帝吊民伐罪代燕而立,歷代君王無不勵(lì)精圖治、雄霸一時(shí)。
8.他們認(rèn)為拯民于水火之中,吊民伐罪,為仁政開辟道路的戰(zhàn)爭(zhēng)是正義的,是“誅”違背仁義道德不義之事的正義之舉。
9.于是,這老先生寫了篇駢體文,咿咿呀呀的,滿是“仁義之兵,吊民伐罪”之類的好話,大家覺得水平挺高,就送上來了。
10.李天順無道,勾結(jié)蠻族,侵我魏國國土,本侯吊民伐罪,被迫攻打平城。
※ "吊民伐罪"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