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防雨池栽條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處理對不同耐旱性小麥品種旗葉衰老的影響。
2.結果表明,覆膜穴播可以提高土壤地溫,保持土壤水分,促進土壤速效養分的充分釋放和有效利用。
3.在農田水分平衡中,較難測定的要素有農田蒸騰蒸發量、地下水毛細上升量和土壤水滲漏量。
4.該值將與實測的土壤水分虧缺量進行比較以驗證其準確性。
5.沙打旺能利用發達的根系,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6.1995年在人工控制水分的條件下,研究不同生育階段土壤水分對棉花蕾鈴脫落與纖維品質的影響。
7.江行玉說,耐鹽作物可以迅速提高海水倒灌農田植被覆蓋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土壤返鹽,降低土壤表層含鹽量。
8.不同土壤水分狀況下,秸桿和殘茬覆蓋的效果是不同的,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土壤濕度較小的地段增加最為明顯。
9.根據土管成因不同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即土壤動物活動導致的土管、植物根系形成的土管、土壤裂隙形成的土管和土壤水分運動形成的土管。
10.水分虧缺是受根系表面土壤水勢高低影響的.
11.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變水頭條件下一維土壤水分運動數值模擬的邊界處理方法,采用隱式差分法對基本方程進行差分離散,用迭代法求解非線性方程。
12.以延安碾莊溝小流域為研究對象,對該小流域內梯田地與壩地的土壤水分特征進行分析。
13.結果表明,森林土壤水分的變異主要來源于林地土壤條件的變化及樹冠對降雨的不均勻截留,且隨季節而變化。
14.土壤遭受侵蝕后致使“土壤水庫”庫容損失嚴重,雨水進入“土壤水庫”的通道受阻.
15.田間條件測定土壤水勢改以往普通負壓式水銀張力計一點測定為改進后負壓式復合張力計兩點測定,并能直接反映田間兩點水勢差異情況,判斷田間土壤水分運動趨勢。
16.水平溝能夠顯著地攔蓄徑流,減少土壤沖刷和養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進而提高作物單產。
17.11月中期全省性的降水過程旱情基本解除,11月后期降水適宜,光照充足,土壤水分充足,墑情好,對麥油苗情素質轉化十分有利。
18.而當降水強度較大,以致使土壤水分大于田間持水量時,超過田間持水量部分的土壤水會很快流往較低的臺階。
19.結果表明,不同的土壤水分條件,梭梭柴和白梭梭在耗水量和耗水特性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
20.土壤水分脅迫主要在抽穗期至灌漿期造成植物體內較大的水分虧缺,在拔節期虧缺不明顯。
21.沙打旺生物量形成過程中土壤水分逐漸虧缺。
22.以淳化試區的水平梯田為系統研究對象,休閑坡地為對照,對其剖面土壤水分變化進行動態監測。
23.波涌溝灌條件下土壤水分入滲研究是實現精量灌溉的理論基礎。
24.花生結莢期明顯受土壤水分脅迫影響.
25.根據非相似介質方法,利用顆粒大小分布、容重等資料,間接估計了位于黃淮海平原河南封丘地區土壤樣品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線。
26.土壤層間界面對土壤水分濕潤鋒的傳播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由于土槽中分層土壤的水平分布不同,相對于南側,北側由于土壤較密實,測壓管水頭變化慢、入滲慢,持水能力較大,排水強度也較小。
27.此外,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華北、黃淮以及西北東部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至4攝氏度,土壤水分蒸發大,失墑快。
28.采用區域氣候模式與土壤水分模型相結合的技術,建立黃淮平原農業干旱預警系統。
29.徐炳成山侖李鳳民,苜蓿與沙打旺苗期生長和水分利用對土壤水分變化的反應。
30.因此本文以張掖市為研究區域,對綠洲及綠洲荒漠過渡帶土壤水鹽含量的空間異質性進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
31.結果表明:土壤水分對旱稻吸收N、P、K礦質元素有明顯影響。
32.對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資金產出率,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肥條件有重要作用。
33.通過測定土壤水溶性磷、速效性磷,研究了木質素對土壤殘余磷的釋放作用。
34.土壤水分含量隨坡度增加而遞減,因此,應采取等高種植或結合其它農藝措施平整土地。
35.從土壤水分下滲能力曲線出發,從理論和實驗分析兩方面說明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入滲性能的改良作用。
36.在四川丘陵區水旱輪作田進行了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栽培模式的對比研究,對秸稈還田條件下的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水分及小麥產量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37.由于耕區土壤水力學參數的變化對免耕法并不敏感,故模擬的水平衡項與傳統耕作下的相應值間基本無差異。
38.在田間試驗和對現有徑流模型及土壤水分平衡模型改進的基礎上,建立了適用于保護性耕作的地表徑流和土壤水分平衡模型。
39.而不同壟溝形式將直接影響溝中徑流量和土壤水分狀況.
40.土壤墑情預報是實施農田土壤水分有效調控的基礎和前提。
41.同時土壤水分特征常數的量化,可以為流動沙丘的綜合整治、恢復和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42.通過土壤水分常數的測定,研究龍慶峽荒灘生態治理區不同植被恢復模式樣地的土壤水分特性.
43.原狀土的飽和導水率能反映田間的實際情況,對研究土壤水分平衡和水土保持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4.在皇甫川流域,隨著林草覆蓋度的增加,植被與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植被密度與土壤水分之間的矛盾。
45.結合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和蒸騰耗水特征,按照降水量平衡原理求得刺槐的合理造林密度.
46.研究了湖北省鄖縣石渣土三種不同土石比土壤水分運動特性.
47.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高低是制約石渣土生產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48.采用人工模擬降雨實驗,研究近地表土壤水分條件對安塞黃綿土和楊陵塿土土壤侵蝕過程的影響,尤其是土壤水分飽和條件下的土壤侵蝕過程。
49.研究發現,土壤水分不足或過大,均易造成蕾鈴脫落增加和品質下降。
50.使用土壤水分快速測量裝置,在北京郊區進行了不同面積、大樣本的田間墑情測量.
51.從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出發,以降水量、溫度和區域水文觀測等因子為基礎,建立了土壤干旱指數模型。
52.土壤類型、土壤質地和土地類型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土壤水鹽運移,對土壤鹽漬化水平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53.蒸發蒸騰作用能消耗土壤水分,減少地下水的水量供應.
54.以牛糞、秸稈、地膜作為覆蓋材料,測定盆栽圓黃梨幼樹根際土壤水分、養分、有機質含量、植株生長、葉片養分的變化。
55.結果表明,起壟可使壟背土壤變得疏松,孔隙度增大,有利于土壤通氣透水,增加土壤水庫容。
56.以渭北旱塬為研究對象,在區域尺度和定位觀測的基礎上,揭示了渭北不同蘋果種植分區土壤水分特征。
57.為了鑒別沃特保水劑和PAM不同施用方式的施用效果,在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開展了撒施、溝施、穴施對土壤水含量和玉米生長影響的田間試驗。
58.本文根據6年的土壤水分定位觀測資料,對晉西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刺槐林的土壤水分特點進行了分析。
59.選擇了黃土高原安塞縣境內的紙坊溝、縣南溝、西溝、郭陽灣等不同流域,對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地植被恢復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
60.采用野外調查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黃土丘陵區吳旗縣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水分進行了研究。
61.受淹田塊,土壤水分飽和,降水期間空氣濕度大,易發生病害,如玉米黑粉病、大小斑病及玉米螟等,應注意及時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
62.通過分析地膜覆蓋后土壤水分平衡的變化特點,建立了地膜覆蓋前后農田土壤濕度變化的模擬方程。
63.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土壤水分境況對紅龍果全年總產量、結果枝數及開花數有顯著影響。
64.土壤水分虧缺嚴重或過多均不利于貯藏蛋白的積累。
65.久旱無雨和高溫天氣導致張家口地區土壤水分蒸發加快,干土層一般在20厘米,坡梁地、沙板地達25厘米以上,農作物出現大面積枯萎死亡,小麥、豆類基本絕收。
66.應用時域反射儀、中子儀和上鉆法測定了農田土壤水分,并對農田土層含水量和主體貯水量的測定結果進行了比較。
67.稻草覆蓋能保墑、調溫和減緩土壤水分、溫度波動,降低麥田雜草密度。
68.隨著成本的不斷降低,微波遙感是監測土壤水分的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69.地膜覆蓋能明顯改善玉米田土壤水熱生態條件,對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抗旱防澇起到一定的作用。
70.牧草灌溉制度是指牧草在一定氣候、土壤和栽培技術條件下,為保證飼草料種植地土壤水分的適時供給并獲得穩產高產所確定的灌溉定額、灌水定額、灌水次數和灌水時間。
71.如果在土壤取樣時共取30個點,則樣品的代表性可以基本滿足土壤水化學研究的試驗要求。
72.應用土壤水分零通量面的原理方法,對北京房山節水灌溉區進行了研究。
73.對利用人工坡降和自然坡降兩種徑流集水方法營造的梭梭固沙林,進行了土壤水分狀況和林木生長狀況的研究。
74.通過對5個海島棉品種土壤水分動態變化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海島棉品種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土壤蓄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異。
75.干燥氣候下,由于土壤水分的蒸發制冷作用,一天中土壤各點的溫度低于濕潤氣候下相應各點的溫度,土壤表層尤為明顯。
76.土壤水分是土地評價及節水農業技術研究的基礎,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已經成為前沿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 "土壤水"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