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頒行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2.加之人口增多,于是班田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至902年,班田制成為絕響。
3.???????包括此后漢族士大夫向鮮卑皇室提出的均田制、三長制等等,均得到了部分的實現。
4.一直以來,學術界對均田制的研究持續不斷,出現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5.以后中國歷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羨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張耕者有其田,承認耕地應歸屬民間之私產。
6.曹操在建安元年已經開始實行屯田制,進行農戰的戰略了。
7.我國古代的屯田與均田歷史悠久,屯田制與均田制也曾作為封建國有土地的兩種主要經營方式長期存在。
8.就此而言,實際上已經預示均田制末日的到來。
9.有了鐵器農具,生產單位由“8戶”變成“個人”,于是井田制度崩潰了。
10.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職事官、散官、封爵、勛官等均可按品級受職分田和永業田。
11.所謂廢井田,是指廢除從西周開始實行的井田制度。
12.曹操所實行的屯田制,解決了糧食供應的問題,也為官渡之戰后勤供應提供了物資保障。
13.這是一種均田制度,承北魏以來。
14.縱觀孫吳初年不僅在江南地區推行了屯田制度,而且也采用了曹魏的戶調制度,就是對這一情況的真實反映。
15.周王室實行井田制,然而銘文記載卻可以實行有條件的轉讓,這說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已經發生了動搖,王室權力遭到削弱,也是整個社會制度開始動搖的重要信號。
16.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17.居延漢簡中蘊涵著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以補正文獻記載,如烽和燧的應用、戍卒的來源及分工、屯田制、以及河西經濟生活等。
18.以班田制的農戶為基礎,于天下各郡、縣要沖設軍府,稱鷹揚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主官為鷹揚郎將。
19.股田制打破了原有戶界,整平了埂堰,整合了灌排體系,生產統一布局,提高了播種操作的機械化程度,耕地也得到了高度集中集約利用。
20.屯田制的提出始于西漢,最初僅僅是讓戍邊的戰士在沒有戰爭的狀態下耕作,亦兵亦農,能夠自力更生,不需要糧食的長途運輸作為軍需補給。
21.本田制鎖汽車零件部的1,700名繼續罷工的員工大部分是只有中學學歷的貧窮移民。
22.在當前使用的大學、中學歷史教材中,均田制度都是重要的內容。
23.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制工具的使用和井田制的崩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進而促動了商業的發展與繁榮,經商之潮風靡各國。
24.與此相應,井田制下的祿田可以為同一家族世代享用,因而相對穩定;名田制下的田宅,由于爵位的降等繼承而有較大的流動性。
25.不論是井田制還是名田制,都是根據一定的身份等級占有田宅。
26.先土法上馬硝田制取**,然后第一化工廠用土法生產制備濃硫酸,然后有了硫酸鈉、硫化亞鐵之類的無機藥品,再現在更是有了從硫酸鈉制備而來的純堿——碳酸鈉。
27.如田制,他能將西晉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調,由租庸調到兩稅法,合成一個整體,且對別人不經意的每一個細微末節體現出他的春秋筆法、史學精神。
28.但是,在均田制實施的過程中,卻遭遇到了來自下層的變通與退出力量,使得均田制度的演進過程又呈現出既定利益結構下的誘致性變遷。
29.許倬云在談到江南士大夫家族時,曾講起自家的義田制度,即家族中富裕人家拿出一部分田畝,扶持家族中孤兒寡母的日常生活和繼續學業。
30.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
31.并認為:這種“請田制度”,由于所請之田最終都成為永業,故其本身具有私田的性質,屬于土地私有制。
32.“不抑兼并”的國策使宋代土地矛盾十分嚴重,“井田制”成為揮之不去的夢。
33.但是,由于這種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等原因,均田制在推行了將近三個世紀之后退出了歷史舞臺。
34.特別登記丁、中男口和合已受田數,與封建國家重視賦役、兵源和執行均田制有關。
35.由于衛所制度是建立在屯田組織基礎上的,隨著屯田制度的瓦解,衛卒失去自食其力的憑借,只有依賴法定的俸餉,但俸餉之薄又不足以維持生活,衛所制度遂趨于崩潰。
※ "田制"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