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年周后稷積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以服事殷。
2.昔周后稷積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以服事殷。
3.3、出自姬姓,為后稷后代,周朝時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他們在分封時,支子有的以支為姓,遂形成支姓。
4.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
5.我家祖宗,自后稷、公劉,積德累仁,我祖父文、武、成、康,圣賢相繼,何以一傳至我,而依例南征,無故為楚人溺死。
6.況且周自后稷為舜時為農(nóng)官教民耕稼,歷代積德累功至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服事于殷商。
7.西壁繪大禹、后稷、伯益,燒荒、狩獵、伐木、祭祀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等.
8.太平不自存,兇荒亦何及。神農(nóng)與后稷,有靈應為泣。
9.后稷為了百姓的生產(chǎn),多年來連回家都顧不上,也曾像大禹一樣三過其門而不入,終因辛勞過度而犧牲在生產(chǎn)第一線。
10.昔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可姬氏踏踏實實的做殷商王朝的臣子。
11.在此前后,置婚姻創(chuàng)舞樂的后土、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嫘祖、教民稼穡的后稷、創(chuàng)建商城的猗頓,都是在河東這片土地上開創(chuàng)的千秋偉業(yè)。
12.作為后稷故里,稷山縣境內(nèi)有稷王山、稷王廟等文化遺跡。
13.民知室居食谷,而未知功力。于是后稷乃列封疆,畫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辟土殖谷,以用養(yǎng)民;種桑麻,致絲枲,以蔽形體。
14.神農(nóng)嘗百草,醫(yī)藥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賴。
※ "后稷"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