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羲(xi)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
2.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領,他們處于不同時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稱。
3.太昊還有一個名字叫伏羲,也是中國古代三皇之一。
4.據悉,《人皇伏羲》劇組將在淮陽太昊陵、龍湖、平糧臺、畫卦臺等景區實景拍攝,預計一個多月后殺青。
5.很多研究伏羲文化的學者認為,平糧臺古城建在宛丘之上,因年代久遠和歷史變遷,宛丘被后人稱為平糧臺,所以說平糧臺即是古宛丘,是太昊伏羲氏之都。
6.后炎帝神農繼都于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
7.太昊伏羲是多民族融合的代表,以“羲黃”代替“炎黃”作為我們民族的共同先祖更具有廣泛意義。
8.該文結合河南太昊陵保護規劃的調研、分析及專項規劃制定的過程,就文物保護規劃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探討。
9.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公祭大典將在海內外華人中遴選一位“年度主祭人”,參加2007年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活動。
10.周口市淮陽縣,著名的古陳州府所在地,這里保留下來的古跡有太昊陵、平糧臺和曹植墓等,戲劇《下陳州》、《陳州放糧》的故事素材也來源于此地。
11.北宋任宗末年,面涅將軍狄青遭朝廷官員彈劾,在被貶陳州途中,因《諸葛戰云》奇書,與其愛婿江定國被雙雙逼死于太昊陵。
12.(生卒年不詳),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主。
13.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太昊陵景區存在社會人員與景區工作人員內外勾結,幫助游客逃票牟取私利現象,但主管部門卻置若罔聞,嚴重影響了當地旅游形象。
※ "太昊"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