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全能者、全智者之諭令,我欽選之一群天使亦會與他們并肩前進。
2.不過,地庭法官阿都拉希諭令兩人不能向新加坡媒體發(fā)表他們因“肉骨茶慶開齋”風波而被控的任何言論。
3.這道諭令多次被后來的當權(quán)者重申.
4.然朝中奸佞當?shù)?意圖加害于興,頒下掘墳鞭尸諭令。
5.遵仙子諭令,金狼騎暫時駐扎在烈陽山脈外圍,請各位羽王劃定禁行的標線,靈薇定當約束下屬,絕不越雷池半步。
6.前奉皇考敕旨,令伊管理吏部、刑部事務(wù),嗣因軍需銷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諭令兼理戶部題奏事件,伊竟將部務(wù)一人把持。
7.后果然靈驗,沈葆楨奏報朝廷奉旨祀典,諭令官員“朔望拈香,春秋致祭,以答鴻庥”,使興濟宮成為*彎唯一一座官祀保生大帝廟。
8.后被依照公共危險、妨害公務(wù)罪移送臺北地方法院檢查署偵辦,檢方偵訊后諭令2萬元新臺幣交保。
9.予既樂朱、吳兩公之愿為倡始,而尤喜諸君之相與有成,因舉紳棟暨各捐姓氏,諭令勒諸貞珉,永垂不朽,不特為當時幸,并可為后世勸也。
10.次日,山東軍務(wù)督辦鄭士琦眼見局勢不妙,派濟南鎮(zhèn)守使施從濱“前往查辦諭令即行開車,并派山東兵工廠廠長李鐘岳隨同前往暫為護理該路局局長事務(wù)”。
11.6日,清廷諭令裕祿“督飭各軍,先將東局洋匪悉數(shù)殄滅;一面合力攻取紫竹林,以次恢復(fù)大沽口炮臺”,并強調(diào)“總以堵截北竄之路為第一要著”。
12.由于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路德維希王子發(fā)布諭令,要在慕尼黑定期舉辦啤酒節(jié)。
13.想必定是那張浩然將我誆騙到此,破了宗主三年前那不得進入蒼茫宗百里之內(nèi)的諭令,如此一來,他們便算有充足的借口將我趕出蒼茫宗了。
14.于是在重修陵寢時太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嚴肅諭令將這個鎮(zhèn)物取掉,換成沒有壁虎圖案的石雕。
15.道光皇帝閱后,抄轉(zhuǎn)全國各地方大員,并諭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直省各督撫,各抒所見,妥議章程,迅速具奏”。
16.又在得到葡萄牙人通報的、英國已將本土及印度的12艘戰(zhàn)艦派往中國時,他發(fā)布總督諭令稱“此等謊言,原不過義律等張大其詞,無足深論”(1840年2月)。
※ "諭令"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