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然如此,就從后宮開始,重振三綱五常。
2.沈洛笙一直以為自己穿越到了一部正劇,追崇禮教,信仰三綱五常。
3.無妨,你擔心的也在理,總之本官在朝一天,這三綱五常,總的顛倒不了的!
4.如今大明文貴武賤,而且尊師重道之風列屬三綱五常,就算自己眼里懲罰這兩個學生,一般來說也不會說什么。
5.這是一個類似于華夏古代的世界,這是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倫理道德森嚴的時代。
6.一塊清涼石,一串佛珠,牽引她穿越三百年,穿越三從四德,穿越三綱五常。
7.然,世人雖困七情六欲,守三綱五常,若得正道,亦可登云駕鶴,飛升仙界。
8.儒家作為主流文化,其思想核心為提倡“仁愛”、“克己復禮”、“舍生取義”等,注重“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及“八目”的個人修養。
9.儒生李旭陽家道中落,當再次擁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時,他放棄了以往所謂三綱五常,作出一個鄭重無比的決定—當一個亂臣!
10.雖然還未被提升到整個社會必須要奉為圭臬的程度,但儒家學子自小學習論語,對三綱五常的理解可謂銘刻在骨。
11.這世界,有三綱五常的理學家,也有刀光劍影的江湖豪俠。
12.我們堅決反對三綱五常。
13.我們應該對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進行猛烈抨擊。
14.駱駝生驢子,怪種。你得好好的學習一下小時候的三綱五常,行為規范點。
15.眾人無不大驚,此時封建禮教之風甚重,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無一不可逾越,再者江湖中人,信譽為重,商唐兩家早有婚約,如今唐三娘未婚先孕,實是大為羞辱商家。
16.先秦禮教不同于封建禮教,封建禮教的核心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先秦禮教的本質則是以“五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17.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則二代之禮又不以杞宋無徵而遂泯也。
18.我們看到,因果報應思想、封建的忠孝節義、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念,溶化在戲曲形象中,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產生影響。
19.我們看到,因果報應思想、封建的忠孝節義、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點,熔解在戲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對人們產生影響。
※ "三綱五常"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