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2.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3.秦始皇以小篆為秦朝的標準文字,作者用“秦殤”為題,揭示小篆夭折的必然原因,同時肯定其在文明史上不可磨滅的作用,褒貶分明。
4.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5.北門匾額鐫小篆“拱極門”,門外高高立著“貞德垂芳”石坊,褒揚張士良祖母朱氏守寡奉姑撫子貞德。
6.最有可能的是,一者,小篆雖然修長圓潤,但是刻起來費勁。
7.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是兩周、秦、漢對當時流行字規范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
8.下部自小篆時或訛變作“巴”,已經看不出其原本表示跪坐的人。
9.映入到趙晨的眼中是一副蒼勁有力的小篆,字體筆走龍蛇,如同鸞飄鳳泊,入紙三分。
10.喝一壺清茶,寫幾行小篆,看一剪流云,夢一回江南。愿與草木,隨遇而安。白落梅?
11.從上古的石鼓文,到夏商的金文甲骨文,從春秋戰國秦國用的大篆和六國古文,到秦朝統一天下文字用的小篆和民間所用的隸書。
12.白慧也看見了,她說這是大篆籀文,秦國尚未用小篆隸書統一六國文字前的一種文字。
13.書冊已經變得好像枯葉一樣的發黃,在這本書的首頁上被人用朱砂墨以小篆的文體寫了《兵家秘傳》四個字,最下面的落款是一個叫做“張思秋”。
14.劉凱的另一幅樓閣作品亦是得到了許多網友的贊賞,畫中文字均為小篆,上匾臺名,中匾署名,下匾畫名,原詩以磚雕形式畫于臺壁。
15.在小篆被當作官方字體使用的同時,在民間又出現了由小篆草寫形成的另一種字體,即隸書。
16.如“侖”,其小篆作,是一個會意字。
17.這些泥巴上,還有都邑郡縣及宮殿苑囿名稱,有秀麗挺拔的秦小篆。
18.我國書法歷史悠久,大體可分為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章草、今草、狂草)等五種。
19.許慎采用了以小篆為代表的古文字作為研究素材,但在思想方法上卻與漢代流行的今文經學學派毫無二致。
20.今日,記者在黃炎平臨時租住并取名“墨香齋”的書屋中看到,不大的房間,四壁掛滿書法作品,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21.張宏鐘師從蔣維崧先生、陳梗橋先生,中國書協會員,主攻金文小篆、古隸,行楷多有涉獵。
22.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
23.總體風格典雅清新,精能秀逸,尤以漢白文玉印、小篆朱文印及他探索多年的無邊朱文印更為出色,佳作迭見。
24.暑期校園空曠,雨天更是人稀,一抬頭,見牌樓背面刻“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小篆體大字。
25.小篆也叫秦篆,是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
26.然而,漢字從早期的圖畫文字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楷書的長期演變,始終與象形圖畫字保持著天然的聯系,而與拼音文字判若水火。
27.秦逸輕輕擦拭掉封面的灰塵,頓時露出四個銀鉤鐵畫的小篆字體——《凌神劍典》。
28.祖國語言歷史久,四千年文化有傳承。甲骨文字是源頭,小篆楷書是正統。行草飄逸形體美,世人學習永無休。世界母語日,說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讓中華文化永遠流傳!
29.黃逍拔出匕首之后,在匕首的刀身上看到了兩個小篆文,即為‘斬神’。
30.整條長龍是由微軟雅黑和方正小篆體兩種字體的文字組成。
31.李斯不愧秦國最負盛名的小篆名家,遺詔寫得筆畫停勻,流暢飛動,筆法若玉箸(12),轉折處柔和圓勻,但骨子里又充滿雄渾強悍之氣,真無上之神品。
32.小篆較大篆簡化,也更為規范化,基本脫離了圖畫字,成為諧調的標準書體。
※ "小篆"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