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
詞語解釋
究竟
結果;原委。
例不管什么事,他總愛問個究竟。
英outcome;
究竟
到底。
例他究竟想干什么?在這方面,他究竟是行家。
英exactly; after all;
翻譯
- 英語 to go to the bottom of a matter, after all,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in an interrogative sentence)? finally, outcome, result
- 德語 Ergebnis, was tats?chlich geschehen ist (S)?, also doch, immerhin, schlie?lich (Adj)?, eigentlich, doch, denn (Adj)?
- 法語 finalement, enfin, après tout
引證解釋
窮盡。
引《史記·三王世家》:“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彊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漢?馬融 《廣成頌》:“上下究竟,山谷蕭條,原野嵺愀,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魏書·儒林傳·劉獻之》:“獻之 善《春秋》、《毛詩》,每講《左氏》,盡《隱公八年》便止,云義例已了,不復須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説。”結束;完畢。
引《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南朝?陳 徐陵 《雙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結局;結果。
引元?李壽卿 《度柳翠》第三折:“師父,我 柳翠 將來的究竟,可是如何?”
清?黃宗羲 《<明名臣言行錄>序》:“破城陷邑,智窮不能自免,則以亡鹵降人為究竟。”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數行,乃 畢公 權 撰成之。”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孔子 的人生哲學正是以個人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為俯仰無愧的圣賢。”佛教語。猶言至極,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
引《大智度論》卷七二:“究竟者,所謂諸法實相。”
唐?王維 《西方變畫贊》序:“究竟達于無生,因地從于有相。”
明?李贄 《六度解》:“此六度也,總以解脫為究竟,然必須持戒、忍辱以入禪定,而后解脫可得。”畢竟;到底。
引宋?蘇軾 《觀妙堂記》:“欲求多分可以説者,如虛空花,究竟非實。”
《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檜 索筆署名,手顫不止,落墨污壞了奏牘。立刻教重換來,又復污壞,究竟寫不得一字。”
清?李漁 《奈何天·崖略》:“紅顏薄命有成律,不怕閨人生四翼。饒伊百計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曹禺 《雷雨》第二幕:“這些年我也學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推求;追究。
引《高子遺書·會語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處,究竟一箇著落,所謂困心衡慮也。”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我兩個連忙就朝著那盞燈磕了頭,算領了父母之命。究竟起來,他的父親--我的公公,還在 山陽縣 縣監里,他的母親--我的婆婆,還在 淮安城 飯店里呢!”深入研究;通曉。
引明?陶宗儀 《輟耕錄·狷潔》:“﹝ 鄭所南 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學,以壽終。”
清?黃宗羲 《<趙漁玉詩鈔>序》:“少年向予欲學詩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時文,而后可從事於此也。’”猶多少。
引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老孫頭 說著,把手里的貂皮遞給 蕭隊長 看:‘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貓皮差不究竟。’”
猶打算。
引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汝居此樓,作何究竟?”
國語辭典
究竟
窮盡、推求到完全明白。
引《后漢書·卷六〇上·馬融傳》:「于是流覽遍照,殫變極態,上下究竟。」
完畢、結束。
引《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到底。
引《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世兄究竟到那里去的,以后出門總得在柜上留個字,省得要先生操心。」
近畢竟 結果 真相 事實
真相、結果。
引《文明小史·第九回》:「教士聽了詫異,急急同著劉伯驥奔進城門,意思想見知府問個究竟。」
網絡解釋
究竟 (漢語詞語)
究竟表示結果,漢語詞匯。
拼音:jiū jìng。原委,深入研究之意。佛教語至極,最高境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