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周書 > 周書·列傳·卷三十六

      周書·列傳·卷三十六

      令狐德棻

      原文

      鄭偉楊纂段永王士良崔彥穆令狐整司馬裔裴果劉志

      鄭偉字子直,滎陽開封人也,小名阇提,魏將作大匠渾之十一世孫。祖思明,少勇悍,仕魏至直閣將軍,贈濟州刺史。父先護,亦以武勇聞。起家員外散騎侍郎。魏孝莊帝在藩,先護早自結托。及即位,歷通直散騎常侍、平南將軍、廣州刺史,賜平昌縣侯。元顥入洛,以御捍之功,累遷都督二豫郢雍四州諸軍、征東將軍、豫州刺史,兼尚書右仆射,進爵郡公。尋入為車騎將軍、左衛將軍。及爾朱死,徐州刺史爾朱仲遠擁兵將入洛,詔先護以本官假驃騎將軍、大都督,率所部與行臺楊昱及都督賀拔勝同討之。勝于陣降仲遠,又聞京師不守,眾遂潰。先護奔梁。尋自梁歸,為仲遠所害。魏孝武初,贈使持節、都督、青齊兗豫四州刺史。

      偉少倜儻有大志,每以功名自許,善騎射,膽力過人。爾朱氏滅后,自梁歸魏。起家通直散騎侍郎。及孝武西遷,偉亦歸鄉里,不求仕進。大統三年,河內公獨孤信既復洛陽,偉乃謂其親族曰:“今嗣主中興鼎業,據有崤、函。河內公親董眾軍,克復瀍、洛,率土之內,孰不延首望風。況吾等世荷朝恩,家傳忠義,誠宜以此時效臣子之節,成富貴之資。豈可碌碌為懦夫之事也!”于是與宗人榮業,糾合州里,建義于陳留。信宿間,眾有萬余人。遂攻拔梁州,擒東魏刺史鹿永吉及鎮城令狐德,并獲陳留郡守趙季和。乃率眾來附。因是梁、陳之間,相次降款。偉馳入朝,太祖與語嘆美之。拜龍驤將軍、北徐州刺史,封武陽縣伯,邑六百戶。

      從戰河橋及解玉壁圍,偉常先鋒陷陣。侯景歸款,太祖命偉率所部應接之。及景后叛,偉亦全軍而還。錄前后功,除中軍將軍、滎陽郡守,加散騎常侍、大都督,進爵襄城郡公,邑二千戶,加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進位大將軍,除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諸軍事。偉性粗獷,不遵法度,睚眥之間,便行殺戮。朝廷以其有立義之效,每優容之。及在江陵,乃專戮副防主杞賓王,坐除名。保定元年,詔復官爵,仍除宜州刺史。天和六年,轉華州刺史。偉前后蒞職,皆以威猛為治,吏民莫敢犯禁,盜賊亦為之休止。雖無仁政,然頗以此見稱。其年卒于州,時年五十七。贈本官,加少傅、都督司豫洛相冀五州諸軍事、司州刺史。謚曰肅。偉性吃,少時嘗逐鹿于野,失之,遇牧豎而問焉。牧豎答之,其言亦吃。偉怒,謂其效己,遂射殺之。其忍暴如此。子大士嗣。

      偉族人頂字寧伯,少有干用。起家員外散騎侍郎,稍遷行臺左丞、陽城陳留二郡守。與偉同謀立義。后隨偉入朝,賜爵魏昌縣伯,除太府少卿。出為扶風郡守,復為太府少卿,轉衛尉少卿。歷職內外,并有恪勤之稱。尋卒官。贈儀同三司、豫州刺史。

      子常,字子元。頗涉學,有當官譽。歷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司皮下大夫,遷信東徐南兗三州刺史。以立義及累戰功,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賜爵饒陽侯。卒,贈本官,加郢鄯陜三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子神符。

      楊纂,廣寧人也。父安仁,魏北道都督、朔州鎮將。

      纂少習軍旅,慷慨有志略,尤工騎射,勇力兼人。年二十,從齊神武起兵于信都,以軍功稍遷安西將軍、武州刺史。自以功高賞薄,志懷怨憤,每嘆曰:“大丈夫富貴何必故鄉。若以妻子撓懷,豈不沮人雄志!”大統初,乃間行歸款。太祖執纂手曰:“人所貴者忠義也,所懼者危亡也,其能不憚危亡蹈茲忠義者,今方見之于卿耳。”即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永興縣侯,邑八百戶,加通直散騎常侍。

      從太祖解洛陽圍,經河橋、邙山之戰,纂每先登,軍中咸推其敢勇。累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戶。賜姓莫胡盧氏。俄授岐州刺史。孝閔帝踐阼,進爵宋熙郡公。保定元年,進位大將軍,改封隴東郡公,除隴州刺史。三年,從隨公楊忠東伐,至并州而還。天和六年,進授柱國大將軍,轉華州刺史。

      纂性質樸,又不識文字,前后蒞職,但推誠信而已。吏以其忠恕,頗亦懷之。尋卒于州,時年六十七。子睿嗣。位至上柱國、漁陽郡公。

      段永字永賓,其先遼西石城人,晉幽州刺史匹磾之后也。

      曾祖愄,仕魏,黃龍鎮將,因徙高陸之河陽焉。

      永幼有志操,閭里稱之。魏正光末,六鎮擾亂,遂攜老幼,避地中山。后赴洛陽。拜殿中將軍,稍遷平東將軍,封沃陽縣伯,邑五百戶。青州人崔社客舉兵反,永討平之。進爵為侯,除左光祿大夫。時有賊魁元伯生,率數百騎,西自崤、潼,東至鞏、洛,屠陷塢壁,所在為患。魏孝武遣京畿大都督匹婁昭討之,昭請以五千人行。永進曰:“此賊既無城柵,唯以寇抄為資,安則蟻聚,窮則鳥散,取之在速,不在眾也。若星馳電發,出其不虞,精騎五百,自足平殄。若征兵而后往,彼必遠竄,雖有大眾,無所用之。”帝然其計,于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騎討之。永覘知所在,倍道兼進,遂破平之。

      帝西遷,永時不及從。大統初,乃結宗人,潛謀歸款。密與都督趙業等襲斬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傳首京師。以功別封昌平縣子,邑三百戶,除北徐州刺史。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并有戰功。進爵為公。河橋之役,永力戰先登,授南汾州刺史。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爾綿氏。魏廢帝元年,授恒州刺史。于時朝貴多其部人,謁永之日,冠蓋盈路。當時榮之。孝閔帝踐阼,進爵廣城郡公,轉文州刺史。入為工部中大夫,遷軍司馬。保定四年,拜大將軍。

      永歷任內外,所在頗有聲稱。輕財好士,朝野以此重焉。前后累增凡三千九百戶。天和四年,授小司寇。尋為右二軍總管,率兵北道講武。遇疾,卒于賀葛城,年六十八。喪還,高祖親臨。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等五州刺史,謚曰基。子岌嗣,官至儀同三司、兵部下大夫。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陽人也。后因晉亂,避地涼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燉煌鎮將。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于代。父延,蘭陵郡守。士良少修謹,不妄交游。魏建明初,爾朱仲遠啟為府參軍事。歷大行臺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邑二百戶。后與紇豆陵步藩交戰,軍敗,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偽行臺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并即歸附。朝廷嘉之。太昌初,進爵晉陽縣子,邑四百戶。尋進爵瑯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

      東魏徙鄴之后,置京畿府,專典兵馬。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增邑七百戶。武定初,除行臺左中兵郎中,又轉大將軍府屬、從事中郎,仍攝外兵事。王思政鎮潁川,齊文襄率眾攻之。授士良大行臺右丞,加鎮西將軍,增邑一千戶,進爵為公,令輔其弟演于并州居守。

      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并州兵馬事,加征西將軍,別封新豐縣子,邑三百戶。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齊文宣自晉陽赴鄴宮,復士良為尚書左丞,統留后事。仍遷御史中丞,轉七兵尚書。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頃之,復為侍中,除吏部尚書。士良頓首固讓,文宣不許。久之,還為侍中,又攝度支、五兵二曹尚書。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及卒,居喪合禮。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因此臥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疾愈,除滄州刺史。干明初,征還鄴,授儀同三司。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叡、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齊武成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出為豫州道行臺,豫州刺史。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伐,權景宣以山南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轉金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建德六年,授并州刺史。士良去鄉既久,忽臨本州,耆舊故人,猶有存者。遠近咸以為榮。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疾乞骸骨,優詔許之。隋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子德衡,大象末,儀同大將軍。

      崔彥穆字彥穆,清河東武城人也,魏司空、安陽侯林之九世孫。曾祖顗,魏平東府諮議。祖蔚,遭從兄司徒浩之難,南奔江左。仕宋為給事黃門侍郎,汝南、義陽二郡守。延興初,復歸于魏,拜潁川郡守,因家焉。后終于郢州刺史。父稚,篤志經史,不以世事嬰心。起家秘書郎,稍遷永昌郡守。隋開皇初,以獻后外曾祖,追贈上開府儀同三司、新州刺史。

      彥穆幼明悟,神彩卓然。年十五,與河間邢子才、京兆韋孝寬俱入中書學,偏相友愛。伏膺儒業,為時輩所稱。魏吏部尚書隴西李神雋有知人之鑒,見而嘆曰:“王佐才也。”永安末,除司徒府參軍事,轉記室,遷大司馬從事中郎。

      魏孝武西遷,彥穆時不得從。大統三年,乃與兄彥珍于成皋舉義,因攻拔滎陽,擒東魏郡守蘇淑。仍與鄉郡王元洪威攻潁川,斬其刺史李景(道)〔遺〕。

      孝武嘉之,拜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滎陽郡守。四年,兼行右民郎中、潁川邑中正,賜爵千乘縣侯。十四年,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司農卿。時軍國草創,眾務殷繁,太祖乃詔彥穆入幕府,兼掌文翰。及于謹(平)〔伐〕江陵,彥穆以本官從平之。

      世宗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俄拜安州總管、十一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入為御正中大夫。陳氏請敦鄰好,詔彥穆使焉。彥穆風韻閑曠,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談謔,甚為江陵所稱。轉民部中大夫,進爵為公。天和三年,復為使主,聘于齊。使還,除金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金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尋征拜小司徒。

      大象二年,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三方兵起。以彥穆為行軍總管,率兵與襄州總管王誼討司馬消難。軍次荊州,彥穆疑荊州總管獨孤永業有異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征王誼入朝,即以彥穆為襄州總管、六州諸軍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將軍,進爵東郡公,邑二千戶。頃之,永業家自理得雪,彥穆坐除名。尋復官爵。隋開皇元年,卒。子君綽嗣。

      君綽性夷簡,博覽經史,有父風。大象末,丞相府賓曹參軍。君綽弟君肅,解巾為道王侍讀。大象末,潁川郡守。

      令狐整字延保,燉煌人也,本名延,世為西土冠冕。曾祖嗣、祖詔安,并官至郡守,咸為良二千石。父虬,早以名德著聞,仕歷瓜州司馬、燉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長城縣子。大統末,卒于家。太祖傷悼之,遣使者監護喪事,又敕鄉人為營墳壟。贈龍驤將軍、瓜州刺史。

      整幼聰敏,沉深有識量。學藝騎射,并為河右所推。刺史魏東陽王元榮辟整為主簿,加蕩寇將軍。整進趨詳雅,對揚辯暢,謁見之際,州府傾目。榮器整德望,嘗謂僚屬曰:“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城重器,豈州郡之職所可縶維。但一日千里,必基武步,寡人當委以庶務,書諾而已。”

      頃之,魏孝武西遷,河右擾亂,榮仗整防捍,州境獲寧。及鄧彥竊瓜州,拒不受代,整與開府張穆等密應使者申徽,執彥送京師。太祖嘉其忠節,表為都督。尋而城民張保又殺刺史成慶,與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構逆,規據河西。晉昌人呂興等復害郡守郭肆,以郡應保。初,保等將圖為亂,慮整守義不從,既殺成慶,因欲及整。以整人之望也,復恐其下叛之,遂不敢害。雖外加禮敬,內甚忌整。整亦偽若親附,而密欲圖之。陰令所親說保曰:“君與仲和結為唇齒,今東軍漸逼涼州,彼勢孤危,恐不能敵。若或摧衄,則禍及此土。宜分遣銳師,星言救援。二州合勢,則東軍可圖。然后保境息人,計之上者。”.保然之,而未知所任。整又令說保曰:“歷觀成敗,在于任使。所擇不善,旋致傾危。令狐延保兼資文武,才堪統御,若使為將,蔑不濟矣。”保納其計,具以整父兄等并在城中,弗之疑也,遂令整行。整至玉門郡,召集豪杰,說保罪逆,馳還襲之。先定晉昌,斬呂興。進軍擊保。州人素服整威名,并棄保來附。保遂奔吐谷渾。

      眾議推整為刺史。整曰:“本以張保肆逆,毒害無辜,闔州之人,俱陷不義。今者同心戮力,務在除兇,若其自相推薦,復恐效尤致禍。”于是乃推波斯使主張道義行州事。具以狀聞。詔以申徽為刺史。征整赴闕,授壽昌郡守,封(驤)〔襄〕武縣男,邑二百戶。太祖謂整曰:“卿少懷英略,早建殊勛,今者官位,未足酬賞。方當與卿共平天下,同取富貴。”遂立為瓜州義首。仍除持節、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大都督。

      整以國難未寧,常愿舉宗效力。遂率鄉親二千余人入朝,隨軍征討。整善于撫馭,躬同豐約,是以人眾并忘羈旅,盡其力用。遷使持節、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太祖常從容謂整曰:“卿遠祖立忠而去,卿今立忠而來,可謂積善余慶,世濟其美者也。”整遠祖漢建威將軍邁,不為王莽屈,其子稱避地河右。故太祖稱之云。尋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太祖又謂整曰:“卿勛同婁、項,義等骨肉,立身敦雅,可以范人。”遂賜姓宇文氏,并賜名整焉。宗人二百余戶,并列屬籍。

      孝閔帝踐阼,拜司憲中大夫。處法平允,為當時所稱。進爵彭陽縣公,增邑一千戶。

      初,梁興州刺史席固以州來附,太祖以固為豐州刺史。固蒞職既久,猶習梁法,凡所施為,多虧治典。朝議密欲代之,而難其選。遂令整權鎮豐州,委以代固之略。整廣布威恩,傾身撫接,數月之間,化洽州府。于是除整豐州刺史,以固為湖州。豐州舊治,不居人民,賦役參集,勞逸不均。整請移治武當,詔可其奏。獎勵撫導,遷者如歸,旬月之間,城府周備。固之遷也,其部曲多愿留為整左右,整諭以朝制,弗之許也,流涕而去。及整秩滿代至,民吏戀之,老幼送整,遠近畢集,數日停留,方得出界。其得人心如此。拜御正中大夫,出為中華郡守,轉同州司會,遷始州刺史。整雅識情偽,尤明政術,恭謹廉慎,常懼盈滿,故歷居內外,所在見稱。天和六年,進位大將軍,增邑通前二千一百戶。

      晉公護之初執政也,欲委整以腹心。整辭不敢當,頗迕其意,護以此疏之。及護誅,附會者咸伏法,而整獨保全。時人稱其先覺。建德二年卒,時年六十一。贈本官,加鄜宜豳鹽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謚曰襄。子熙嗣。熙字長熙。性方雅,有度量,雖在私室,容止儼然。非一時賢俊,未嘗與之游處。善騎射,解音律,涉群書,尤明三禮。累遷居職任,并有能名。大象中,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將軍。

      整弟休,幼聰敏,有文武材。起家太學生。后與整同起兵逐張保,授都督。累遷大都督、樂安郡守。入為中外府樂曹參軍。時諸功臣多為本州刺史,晉公護謂整曰:“以公勛望,應得本州,但朝廷藉公委任,無容遠出。然公門之內,須有衣錦之榮。”乃以休為燉煌郡守。在郡十余年,甚有政績。進位儀同三司,遷合州刺史。尋卒官。

      司馬裔字遵胤,河內溫人也,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后。曾祖楚之,屬宋武帝誅晉氏戚屬,避難歸魏。位至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朔州刺史,封瑯邪王。

      裔少孤,有志操,州郡辟召,并不應命。起家司徒府參軍事。后以軍功,授中堅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及魏孝武西遷,裔時在鄴,潛歸鄉里,志在立功。

      大統三年,大軍復弘農,乃于溫城起義,遣使送款。與東魏將高永洛、王陵等晝夜交戰。眾寡不敵,義徒死傷過半。及大軍東征,裔率所部從戰河橋,又別攻懷縣,獲其將吳輔叔。自此頻與東魏交戰,每有克獲。六年,授河內郡守。尋加持節、平東將軍、北徐州刺史。八年,率其義眾入朝。太祖嘉之,特蒙賞勞。頃之,河內有四千余家歸附,并裔之鄉舊,乃授前將軍、太中大夫,領河內郡守,令安集流民。十三年,攻拔東魏平齊、柳泉、蓼塢三城,獲其鎮將李熙之。加授都督。

      十五年,太祖令山東立義諸將等能率眾入關者,并加重賞。裔領戶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裔固辭曰:“立義之士,辭鄉里,捐親戚,遠歸皇化者,皆是誠心內發,豈裔能率之乎。今以封裔,便是賣義士以求榮,非所愿也。”太祖善而從之。授帥都督,拜其妻元為襄城郡公主。十六年,大軍東伐,裔請為前鋒。遂入建州,破東魏將劉雅興,拔其五城。

      魏廢帝元年,征裔,令以本兵鎮漢中。除白馬城主,帶華陽郡守,加授撫軍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二年,轉鎮宋熙郡。尋率所部兵從尉遲迥伐蜀,與叱羅協破叛兵趙雄杰于槐林,平鄧朏于梓潼。以功賜爵龍門縣子,行蒲州刺史。尋行新城郡事。魏恭帝元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本郡中正。

      孝閔帝踐阼,除巴州刺史,進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瑯邪縣伯,邑五百戶。保定二年,入為御伯中大夫,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戶。四年,轉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大軍東討,裔率義兵與少師楊摽守軹關,即授懷州刺史、東道慰勞大使。五年,轉始州刺史。

      天和初,信州蠻酋冉令賢等反,連結二千余里。裔隨上庸公陸騰討之。裔自開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禍福。蠻酋冉三公等三十余城皆來降附。進次雙城,蠻酋向寶勝等率其種落,據險自固。向天王之徒,為其外援。裔晝夜攻圍,腹背受敵。自春至秋,五十余戰。寶勝糧仗俱竭,力屈乃降。時尚有籠東一城未下,尋亦拔之。又獲賊帥冉西梨、向天王等。出師再期,群蠻率服。拜信州刺史。五年,遷潼州刺史。六年,征拜大將軍,除西寧州刺史。未及之部,卒于京師。

      裔性清約,不事生業,所得俸祿,并散之親戚,身死之日,家無余財。宅宇卑陋,喪庭無所,有詔為起祠堂焉。贈大將軍,加懷邵汾晉四州刺史。謚曰定。子侃嗣。

      侃字道遷,少敢勇,未弱冠,便從戎旅。保定四年,隨少師楊摽東征。與齊人交戰,摽為敵所擒,侃力戰得免。天和二年,授右侍上士,加都督,進大都督。從大軍攻晉州,以功授使持節、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又從平并、鄴,除樂安郡守。后更論晉州及平齊勛,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兗州刺史。未之部而卒。贈本官,加豫州刺史,謚曰惠。子運嗣。裴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也。祖思賢,魏青州刺史。父遵,齊州刺史。果少慷慨,有志略。魏太昌初,起家前將軍、干河軍主,除陽平郡丞。太祖曾使并州,與果相遇。果知非常人,密托附焉。永安末,盜賊蜂起。果從軍征討,乘黃驄馬,衣青袍,每先登陷陣,時人號為“黃驄年少”。永熙中,授河北郡守。及齊神武敗于沙苑,果乃率其宗黨歸闕。太祖嘉之,賜田宅、奴婢、牛馬、衣服、什物等。從戰河橋,解玉壁圍,并摧鋒奮擊,所向披靡。大統九年,又從戰邙山,于太祖前挺身陷陣,生擒東魏都督賀婁烏蘭。勇冠當時,人莫不嘆服。以此太祖愈親待之,補帳內都督,遷平東將軍。后從開府楊忠平隨郡、安陸,以功加大都督,除正平郡守。正平,果本郡也。以威猛為政,百姓畏之,盜賊亦為之屏息。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司農卿。又從大將軍尉遲迥伐蜀。果率所部為前軍,開劍閣,破李慶保,降楊干運,皆有功。魏廢帝三年,授龍州刺史,封冠軍縣侯,邑五百戶。俄而州民張道、李祏驅率百姓,圍逼州城。時糧仗皆闕,兵士又寡,果設方略以拒之,賊便退走。于是出兵追擊,累戰破之。旬月之間,州境清晏。轉陵州刺史。

      孝閔帝踐阼,除隆州刺史。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武成末,轉眉州刺史。保定五年,授復州刺史。果性嚴猛,能斷決,每抑挫豪右,申理屈滯,歷牧數州,號為稱職。天和二年,卒于位。贈本官,加絳晉建三州刺史。謚曰質。子孝仁嗣。

      孝仁幼聰敏,涉獵經史,有譽于時。起家舍人上士。累遷大都督、儀同三司。出為長寧鎮將。捍御齊人,甚有威邊之略。建德末,遷建州刺史,轉譙州刺史。大象末,又遷亳州刺史。鄭偉等之以梁州歸款,時劉志亦以廣州來附。

      志,弘農華陰人,本名思,漢太尉寬之十世孫也。高祖隆,宋武帝平姚泓,以宗室首望,召拜馮翊郡守。后屬赫連氏入寇,避地河洛,因家于汝潁。祖善,魏(大)〔天〕安中,舉秀才,拜中書博士。后至弘農郡守、北雍州刺史。父瑰,汝南郡守,贈徐州刺史。

      志少好學,博涉群書,植性方重,兼有武略。魏正光中,以明經征拜國子助教,除行臺郎中。永安初,加宣威將軍、給事中。二年,轉東中郎府司馬、征虜將軍。永熙二年,除安北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廣州別駕。三年,齊神武舉兵入洛,魏孝武西遷。志據城不從東魏,潛遣間使,奉表長安。魏孝武嘉之,授大統三年,太祖遣領軍將軍獨孤信復洛陽。志糾合義徒,舉廣州歸國。拜大丞相府墨曹參軍,封華陰縣男,邑二百戶。加大都督、撫軍將軍,轉中外府屬,遷國子祭酒。世宗出牧宜州,太祖以志為幕府司錄。世宗雅愛儒學,特欽重之,事無大小,咸委于志。志亦忠恕謹慎,甚得匡贊之體。太祖嘉之,嘗謂之曰:“卿之所為,每會吾志。”于是遂賜名志焉。仍于宜州賜田宅,令徙居之。世宗遷蒞岐州,又令志以本官翊從。及世宗即位,除右金紫光祿大夫、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武鄉縣公,增邑通前一千戶,仍賜姓宇文氏。高祖時為魯公,詔又以志為其府司馬。

      高祖嗣位,進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拜刑部中大夫。志執法平允,甚得時譽。蓮芍界內,數有群盜攻劫行旅,郡縣不能制。乃以志為延壽郡守以督之。志示以恩信,群盜相率請罪。志表陳其狀,詔并免之。自是郡界肅清,寇盜屏息。遷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政存寬恕,民吏愛之。天和五年卒。贈大將軍、揚州刺史,謚曰文。子子明嗣。

      子明弘雅有父風。歷官右侍上士、大都督、絳州別駕。隋文帝踐極,除行臺郎中、順陽郡守。子明弟子陵,司右中士、帥都督、涼州別駕。隋開皇初,拜姑臧郡守。尋加儀同三司。歷衛州蔚州長史、幽州總管府〔司馬、朔州總管府〕長史。

      史臣曰:昔陽貨外叛,庶其竊邑,而春秋譏之;韓信背項,陳平歸漢,而史遷美之。蓋以運屬既安,君道已著,則徇利忘德者,罪也;時逢擾攘,臣禮未備,則轉禍為福者,可也。鄭偉、崔彥穆等之在山東,并以不羈之才,邅回于燕雀,終能翻然豹變,自致龜組,其知機之士歟。王士良之仕于齊,班職上卿,出為牧伯,而臨危茍免,失忠與義,其背叛之徒歟。令狐整器干確然,雅望重于河右,處州里則勛著方隅,升朝廷則績宣中外。而畏避權寵,克保終吉。不如是,亦何以立韙名、取高位乎。


      譯文

      鄭偉字子直,是榮陽開封人,小名叫作合提,魏將作大匠鄭渾的第十一代孫。他祖父鄭思明,年輕時勇猛強悍,在魏任官至直合將軍,死后贈濟州刺史。他父親先護,也以武勇聞名。初仕任員外散騎侍郎。魏孝莊帝還是藩王時,先護早就自行結交依托。到孝莊帝登上皇位,先護先后擔任通直散騎常侍、平南將軍、廣州刺史,賜予平昌縣侯。元顥攻進洛陽,先護以防御有功,多次晉升而為都督二豫郢雍四州諸軍事;征束將軍、豫州刺史,兼任尚書右仆射,爵位進為郡公。不久進入朝廷任車騎將軍、左衛將軍。當爾朱榮死的時候,徐州刺史爾朱仲遠擁兵準備進入洛陽,韶令先護以本官代理驃騎將軍、大都督,率領所部軍隊與行臺楊昱和都督賀拔勝合兵討伐爾朱仲遠。賀拔勝在交戰中向爾朱仲遠投降,又聽說京城被攻破,全軍潰散。先護逃跑到梁。不久從梁回來,被爾朱仲遠殺害。魏孝武帝初年,追贈使持節、都督、青齊兗豫四州刺史。

      鄭偉少年時便倜儻而有大志,總是以功名自許,擅長騎馬射箭,膽量和氣力都超過平常人。爾朱氏被滅之后,鄭偉從梁回歸魏朝。初仕任通直散騎侍郎。孝武帝西遷,鄭偉回到家鄉,不追求官位。大統三年,河內公獨孤信收復了洛陽,鄭偉于是對他的家族親戚說:“現在繼位的皇上中興朝廷大業,控制了崤、函。河內公親自指揮各路軍隊,收復了瀘、洛地區,天下之人,誰不是伸著脖子盼望。何況我們家族世世代代都受到朝廷的恩典,有著忠義傳統,現在正應當效臣子之節,用以成就家族富貴的資本。我們怎么能碌碌無為而做懦夫呢!“于是和同宗人鄭榮業一起,召集家鄉一帶的人們,在陳留舉義。短時間之內,隊伍便達到了一萬多人。鄭偉率軍攻克了梁州,活捉東魏刺史鹿永吉和鎮城令狐德,還捉到了陳留郡守趙季和。于是率領隊伍歸附孝武帝。因此梁、陳一帶,相繼都歸附了。鄭偉快速入京朝見,太祖與其談話而深深地稱贊他。任命為龍驤將軍、北徐州刺史,被封為武陽縣伯,食邑六百戶。

      參加河橋戰役和解除玉壁之圍,鄭偉經常是率先沖鋒陷陣。侯景來歸附時,太祖命鄭偉率領所部軍隊前往接應。后來當侯景反叛之時,鄭偉能夠全軍退還。根據前后所立功勛,任為中軍將軍、榮陽郡守,加散騎常侍、大都督,進爵襄城郡公,食邑二干戶,加車騎大將軍,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進位大將軍,任命為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諸軍事。鄭偉生性粗獷,不遵守法紀,一點小小的怨怒,就隨便殺人。朝廷因為他有舉義的功勛,多次加以寬容。當他在江陵防主位上時,居然專權殺死副防主杞賓王,因此獲罪被免官。保定元年,詔書下令恢復官爵,任命為宜州刺史。天和六年,轉任華州刺史。鄭偉前后擔任官職,治理時都以威猛為政,官吏和百姓都不敢觸犯禁令,盜賊也都不敢胡作非為。雖然在職沒有仁政,但是因為這些政績也頗為當時人稱贊。這一年在華州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贈本官,加少傅、都督司豫洛相冀五州諸軍事、司州刺史。謐號為肅。

      鄭偉天生口吃,年輕時曾經在野外追獵奔鹿,鹿不見了,遇上放牧的兒童而詢問。牧童回答時,說話也是結結巴巴。鄭偉大怒,認為是學自己說話,竟將牧童射殺。他的殘忍暴虐可以此為例。其子大士嗣位。鄭售族人塹垣字壑值,年輕時就有能力才干。開始擔任官職是員外散騎侍郎,逐漸升任行臺左丞、陽城陳留二郡守。他與鄭偉共同謀劃建立義軍。此后跟隨鄭偉入朝廷,被賜魏昌縣伯爵位,任命為太府少卿。派出京城擔任扶風郡守,又回朝任太府少卿,轉任衛尉少卿。所擔任的內外各官職,都得到恪守職任勤勉政務的稱譽。不久在其職位上去世。獲贈儀同三司、豫州刺史。

      鄭頂子鄭常,宇子元。讀了不少書,人們贊譽他有擔任官職的能力。先后擔任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司皮下大夫,調任信東徐南兗三州刺史。由于舉義和多次立有戰功,授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賜予饒陽侯爵位。去世,獲贈本官,加郢鄯陜三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其子鄭神符。

      楊纂,是廣寧人。他父親楊安仁,任魏北道都督、朔州鎮將。

      楊纂從小學習軍事,為人慷慨志向很高,特別擅長騎馬射箭,勇力超群。二十歲時,隨從齊神武帝在信都起兵,以軍功逐漸升遷為安西將軍、武州刺史。他自己認為功高而所得賞賜太少,心中怨憤,經常嘆息道:“大丈夫求富貴何必在故鄉。如果留戀于妻子兒女,豈不是喪失了雄心大志!“大統初年,秘密來歸附。太祖握住楊纂的手說:? “世人所珍視的是忠義,所害怕的是危亡,而能夠不懼怕危亡奔赴忠義的人,今日所見到的就是你。“當即授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為永興縣侯,食邑八百戶,加通直散騎常侍。

      隨從太祖解救洛陽之圍,參加河橋、邙山戰役,楊纂每次沖鋒在前,軍中將士都推贊他果敢英勇。多次升遷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公,食邑增至一千戶。賜姓莫胡盧氏。不久授任岐州刺史。孝閔帝登基,進爵為宋熙郡公。保定元年,進位大將軍,改封爵位為隴東郡公,任為隴州刺史。三年,隨從隨公楊忠束伐,到并州而還。天和六年,進授柱國大將軍,轉任華州刺史。

      楊纂性情質樸,又不認識文字,先后任職都被推為真誠守信。僚吏因為他忠恕,都頗為懷念。不久在州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其子圭睦嗣爵。位至上柱國、漁陽郡公。

      段永字永賓,原籍是遼西石城,是晉幽州刺史段匹彈的后代。他曾祖父段恨,在魏任官,為黃龍鎮將,因此遷徙定居高陸的河陽。

      段永從小有志向操守,被鄉親們所稱贊。魏正光末年,六鎮動亂,于是攜帶老幼,往中山避難。后來到洛陽。任為殿中將軍,逐漸升為平束將軍,封沃陽縣伯,食邑五百戶。青州人崔社客舉兵反叛,段永討伐平定。進爵為侯。委任左光祿大夫。當時有盜賊魁首元伯生,率領數百騎兵,西自崤、潼地區,束至鞏、洛地區,攻陷塢壁加以屠殺,成為該地區的禍患。魏孝武帝派遣京畿大都督匹婁昭討伐,匹婁昭請求率五千軍隊前往。段永進言說:“此賊沒有城池營柵,衹靠搶劫財物供給,安定時便如螞蟻聚集,窘急時便作驚鳥飛散,攻取在于迅速,不在于人多。如果星馳電發,出其不備,出動五百精騎,就可殄滅。如果征集軍隊再去,他們必然遠遠逃竄,雖然有大隊兵馬,也沒有用處。“孝武帝贊同他的計策,于是命段永代替匹婁昭,率五百騎兵討伐。段永偵察到賊所在之處,倍道兼進,將其擊破平定。

      帝西遷,段永當時未來得及相從。大統初年,聯絡宗族中人,暗中謀劃歸附。秘密與都督趙業等襲擊斬殺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將其首級送往京師。以功別封昌平縣子,食邑三百戶,任為北徐州刺史。參與擒獲竇泰,收復弘農,攻破沙苑,都立有戰功。進爵為公。河橋戰役,段永力戰先登,授予南汾州刺史。多次升遷為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爾綿氏。魏廢帝元年,授任恒州刺史。當時朝中權貴很多是其部下,謁見段永之曰,冠蓋塞滿道路。當時人都認為段永榮耀。孝閔帝登基,進爵為廣城郡公,轉任文州刺史。入朝擔任工部中大夫,調任軍司馬。惺室四年,升任大將軍。

      段永歷任內外各職,所任職都得到稱譽。不看重財物而與賢能之人交好,朝野為此而敬重他。前后多次增封食邑總計三千九百戶。天和四年,授任小司寇。不久任右二軍總管,率領軍隊出北路訓練。患病,在賀葛城去世,終年六十八歲。棺柩運回之時,高祖親自臨吊。獲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等五州刺史,謐號為基。其子段岌嗣爵,官至儀同三司、領兵部大夫。

      王士良字君明,原籍是太原晉陽。后來因為晉亂,避難于涼州。魏太武帝平定沮渠氏,他曾祖父王景仁歸附魏,任為燉煌鎮將。他祖父王公禮,任平城鎮司馬,于是定居于代。他父親王延,任蘭陵郡守。

      王士良自小修身謹慎,不隨便結交朋友。魏建明初年,爾朱仲遠奏請任為府參軍事。歷任大行臺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食邑二百戶.后來與紇豆陵步藩交戰,兵敗,被步藩擒獲,因而在河右居住。偽行臺紇豆陵伊利欽佩他的才能,提拔委任為右丞,將孫女嫁給他為妻。王士良既然成了其婚姻親好,便可以盡心而進言,于是分析禍福前程,伊利等人都很快歸附。朝廷對此加以嘉獎。太昌初年,進爵為晉陽縣子,食邑四百產。不久進爵為瑯邪縣侯,授予太中大夫、右將軍,出京城擔任殷州車騎府司馬。束魏遷都鄴之后,設立京畿府,專門管理軍隊。當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任命王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不久遷任長史,加安西將軍,改封符壘縣侯爵位,增加食邑七百戶。武定初年,任為行臺左中兵郎中,又轉任大將軍府屬、從事中郎,依然攝外兵事。王思政鎮守穎Jl[,齊文襄率軍攻打。授予王士良大行臺右丞,加鎮西將軍,增加食邑一千戶,進爵為公,令他輔助其弟弟高演居守并州。齊文宣帝即位,入朝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依然總知并州兵馬事務,加征西將軍號,別封新豐縣子,食邑三百戶。不久任為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齊文宣帝自晉陽赴鄴宮,復任王士良為尚書左丞,總管留后事務。隨后遷任御史中丞,轉任七兵尚書。不久,調入為侍中,轉任殿中尚書。很快,再任為侍中,又任為吏部尚書。王士良頓首堅持辭讓,文宣帝不準許。一段時間后,還為侍中,又領攝度支、五兵二曹尚書。王士良年少時成為孤兒,侍奉繼母梁氏以孝順聞名。梁氏去世.居喪符合禮節。文宣帝不久令他復職管理事務,王士良多次上表陳述誠意,再三不允許,方應命。文宣帝見他因居喪過哀身體極度瘦弱,造才同意。因此臥病多年,文宣帝經常親自探視。疾病痊愈,任為滄州刺史。干明初年,征回鄴都,授予儀同三司。孝昭帝即位,派遣三路使者檢視褒揚人物。王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教、太常卿崔昂分別巡視郡國,衹要有一些善行的人,無不呈報朝廷。齊武成初年,任為太子少傅、少師,復任為侍中,轉任太常卿,不久加開府儀同三司,出京城為豫州道行臺,豫州刺史。保定四年,晉公宇文護率軍束伐,權景宣以山南的兵馬圍攻豫州,王士良舉城歸降。授任大將軍、小司徒,賜封廣昌郡公爵位。不久委任為型業總管,行回議刺史職務。又入朝為小司徒。不久委任為鄘州刺史,轉任金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建德六年,委任并州刺史。王士皇離鄉已經很長時間,忽然回家鄉任職,高齡故舊,尚有不少人在世。遠近的人都以之為榮。加授上大將軍號。因為年老有病自請退職,皇帝下詔褒美嘉獎予以批準。隋朝開皇元年去世,終年八十二歲。其子王德衡,大象末年,任儀同大將軍。鱟彥撞字童壟,是2翅東武城人,為魏司空、晝堡愜崖疊的第九代孫。他曾祖父鱟題,任魏平東府諮議。他祖父崔菌,受堂兄司徒崔造大案牽連,向南逃奔到晝遼東。在塞任給事黃門侍郎,汝南、義陽二郡守。延興初年,回歸于魏,委任為穎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來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他父親崔稚,專心致志于經史典籍,不關心世事。開始擔任官職為秘書郎,逐漸遷任永昌郡守。隋朝開皇初年,因為是獻后的外曾祖,追贈上開府儀同三司、新州刺史。崔彥穆自幼聰慧,神辨卓爾不凡。十五歲時,與河間邢子才、京兆韋孝寬一起進入中書學習,相互很友好。傾心于儒學,為當時人所稱贊。魏吏部尚書隴西李神俊善于鑒別人才,見到崔彥穆而贊嘆說:“是輔佐帝王的人才。”永安末年,任為司徒府參軍事,改任記室,遷任大司馬從事中郎。魏孝武帝西遷時,崔彥穆來不及隨從。大統三年,與其兄崔彥珍在成皋舉義,攻占了榮陽,擒獲東魏郡守蘇淑。于是與鄉郡王元洪威攻打穎/l[,斬殺其刺史李景遣。孝武帝給予嘉獎,授任鎮束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榮陽郡守。四年,兼任右民郎中、穎川l邑中正,賜給千乘縣侯爵位。十四年,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司農卿。當時軍國初創,各種事務繁多復雜,太祖于是征調崔彥穆入幕府任職,兼管文件信札。于謹征伐江陵,崔彥穆以本身官職的身份隨從參加平定江陵之戰。世宗初年,升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任為安州總管、十一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召入朝廷任御正中大夫。陳朝要求結為友好鄰邦,詔令崔彥穆為使臣。崔彥穆風韻悠閑放達,氣度文雅方正,善于玄言,能夠談笑戲謔,甚為江南人士所夸贊。轉任民部中大夫,進爵為公。天和三年,又擔任正使,出使齊朝。出使歸來,委任為金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升為大將軍。不久征入朝廷任小司徒。左象二年,宣壺逝世,墮塞壺輔助朝政,三處地方起兵。任命崔彥穆為行軍總管,率領軍隊與塞業總管王誼征討司馬消難。軍隊到達趔業,崔彥穆懷疑荊州總管獨孤永業有反叛之心,于是捕獲誅殺。叛亂平定后,隋文帝征召王誼入朝,隨即任命崔彥穆為襄州總管、六州諸軍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將軍,進爵為柬郡公,食邑二千戶。不久,獨孤永業家人申訴而得昭雪,崔彥穆因此獲罪被免職。不久恢復官職爵位。隋朝開皇元年,去世。其子崔君綽繼嗣。

      崔君綽性情干易質樸,博覽經史典籍,有其父的風范。大象末年,任丞相府賓曹參軍。崔君綽弟弟崔君肅,開始任職為道王侍讀。大象末年,任穎川郡守。令狐整字延保,是燉煌人,本名延,世代為西北地區的大姓望族。他曾祖父令狐嗣、祖父令狐詔安,都官至郡守,都是優秀的郡守。他父親令狐虬,很早便以名德而著稱,做官歷任瓜州司馬、燉煌郡守、郢州刺史,封為長城縣子爵位。大統末年,在家中去世。太祖為之傷感哀悼,派遣使者監管喪事,又下令其家鄉為他營造墳墓。獲贈龍驤將軍、瓜州刺史。令狐整白幼聰敏,深沉而有見識氣量。學習騎射等技藝,都為黃河以西的人所推贊。刺史魏束陽王元榮征召令狐整為主簿,加蕩寇將軍。令狐整舉動安詳溫雅,對辯時語言流暢,每當謁晃,州府中官吏都注目于他。元榮器重令狐整的品德名望,曾經對僚屬說:? “令狐延保是西州具有美好名聲的人物,能任大事的地方長官,豈是州郡職務的人才。不過一日千里,也必從半步起始,我將委托其各種政務,書寫同意便行了。“不久,魏孝武帝西遷,黃河以西地區動亂,五塋依靠令狐整加以防御,州境獲得安寧。鄧彥竊居瓜州,拒不接受取代,令狐整與開府張穆等人秘密接應使者申徽,擒獲鄧彥押送京師。太祖嘉獎他的忠心氣節,委任其為都督。不久城民張保又刺殺刺史成慶,與涼州刺史宇文仲和反叛,企圖占據河西地區。晉昌人呂興等又害死郡守郭肆,據郡響應張保.當初,張保等人陰謀為亂,擔心令狐整守義不從,殺了成慶之后,又想殺令狐整。因為令狐整為人所敬重,又擔心其部下不服而反叛,所以不敢加害。雖然表面上禮敬,心中卻十分忌恨令狐整。令狐整也假裝與其親近,暗中則謀劃將其除去。私下令親信勸張保說:

      “您與宇文仲和結為唇齒之盟,而現在東軍逐漸逼近涼州,他的形勢孤危,恐怕無力抵擋。如若他失敗,就必禍及此地。應該派遣精銳軍隊,快速救援。二州合為一勢,就有可能阻擋東軍。然后保境息民,是最好的計策。“張保認為有道理,但不知由誰來擔任此重職。令狐整又令此人勸張保說:“看一看歷來的成敗,都在于用人。所選擇的人若無能,頃刻就會失敗。令狐延保文武全才,有統帥能力,如若任命他為將,沒有不成功的道理。“張保采納了這一建議,認為令狐整父兄等親人都在城內,不懷疑他有陰謀,于是令令狐整率軍出征。令狐整軍至玉門郡,召集豪杰,告知張保的罪逆,還軍奔襲。無攻占晉昌,殺死呂興。進軍攻擊張保。該州人們向來欽服令狐整的威名,都背棄張保而歸附令狐整。張保于是逃奔吐谷渾。

      大家議論推舉令狐整為刺史。令狐整說:“本意是因為張保倒行逆施,毒害無辜,使全州的人都陷于不義之中。現在大家同心合力,目的是要除去兇頑,如若白相推薦,恐怕又要如原來一樣致禍。“于是推舉波斯使主張道義主持州務。將這些情況都向朝廷稟報。詔書令申徽為刺史。征召令狐整入京城,授予壽昌郡守,封爵位為襄武縣男,食邑二百產。太祖對令狐整說:? “卿年輕而心有英略,這么早就建立了特殊的功勛,現在的官位,不足以作為酬賞。我想與卿共同平定天下,共取富貴。“于是立之為瓜州義首。并委任為持節、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大都督。

      令狐整以國家有難未得安寧,經常表示愿意舉宗效力。于是率領鄉親二千余人入朝,隨從軍隊征討。令狐整善于安撫和管理,與眾人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不顧及征戰勞苦,全力以赴。遷任使持節、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太祖經常親切地對令狐整說:“卿遠祖立忠義而去,卿現在也立忠義而來,可以說是積善余慶,世代成就其美德。“令狐整遠祖漢代建威將軍令狐邁,不愿意向王莽屈服,其子令狐稱遂至河西地區避難。所以太祖如此說。不久任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太祖又對令狐整說:“卿的功勞可比婁、項,義節等同骨肉,立身敦雅,可成為他人的模范。“于是賜姓字文氏,并賜名為整.宗族二百多戶,全都列入戶籍。

      孝閔帝登基,任為司憲中大夫。處理法律事務公平公正,為當時人所稱贊。進爵為彭陽縣公,增封食邑一千戶。

      當初,梁朝興州刺史席固以該州歸附,太祖委任席固為豐州刺史。席固到州任職很長時間,還是習用梁朝法令,所有的措施,很多都不符合治典。朝廷慎密商議要將其替換,但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于是令令狐整暫時鎮守豐州,委托其策謀取代席固。令狐整廣布威恩,傾力安撫接納,數月時間,教化普沾州府。于是委任令狐整為豐州刺史,委任席固為湖#IN史。豐州原來的治所,比較偏僻,不是地方中心,賦稅勞役參差,勞逸不均。令狐整請求將州治所遷往武當,得到詔書批準。鼓勵安撫訓導民眾,遷者如歸,很短的時間,新州城已經完備。席固遷走時,他的部下很多都愿意留在令狐整身邊,令狐整向他們告知朝廷制度,不同意留下,都流涕離去。當令狐整任期滿而繼任刺史到來時,民眾和州吏依依不舍,扶老攜幼相送,遠近之人都集中而來,數日停留,方能走出州境。他就是如此得人心。授任御正中大夫,出朝任中華郡守,轉任同州司會,改任始州刺史。令狐整善于分辨真偽,特別擅長行政之術,勤于政務廉潔謹慎,時刻注意不要過分,所以多次任內外官職,都留下好名聲。天和六年,晉升大將軍,食邑增加至二千一百戶。

      登公室塞盞剛開始掌握大權時,想以全皿整為親信。令狐整表示承當不起而加以推辭,非常不順其心意,宇文護因此而疏遠他。宇文護被治罪誅殺,附會者都被治罪,而令狐整卻得以保全。當時人都稱贊他有先見之明。建德二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獲贈本官,加酈宜豳鹽四州諸軍事、鄘州刺史,謐號為襄。其子令狐熙繼嗣。

      令狐熙字長熙。性情雅正,有度量,就是在家中,容貌舉止也很莊重。如若不是當時才德出眾的人,未曾與之來往。善于騎馬射箭,懂得音樂,博覽群書,對《三禮》特別精通。多次擔任各種官職,都以才能出名。大象年間,任職至吏部中人夫、儀同大將軍。

      令狐整弟弟令狐休,自幼聰敏,文武才能兼備。開始為太學生。其后與令狐整共同起兵趕走張保,授予都督。數次遷升為大都督、樂安郡守。入朝任中外府樂曹參軍。當時的功臣多任本州刺史,晉公宇文護對令狐整說:“以公的功勛名望,應該任本州刺史,但是朝廷要依藉公的才干,不容遠出.不過公的家族中,要有人獲衣錦還鄉的榮光。“于是任命令狐休為燉煌郡守。令狐休任郡守十余年,政績很好。進位儀同三司,調任合州刺史。不久在任上去世。

      司馬裔字遵胤,是河內溫人,晉宣帝的弟弟太常司馬馗的后代。他曾祖父司馬楚之,適逢宋武帝誅殺晉朝皇族親戚,避難歸附魏朝。官至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朔州刺史,封為瑯邪王。

      司馬裔年少便成孤兒,有志向節操,州郡征召他任職,都沒有接受。開始擔任官職為司徒府參軍事。后來以軍功,被授予中堅將軍、員外散騎常侍。魏孝武帝西遷之時,司馬裔正在鄴,秘密回歸鄉里,志在立功。

      大統三年,大軍收復弘農,司馬裔于是在溫越起義,派遣使者來聯系歸附。與束魏將領高永漁、王陵等日夜交戰.眾寡不敵,隨從起義的徒眾死傷過半。當大軍束征時,司馬裔率領所部參加迎面戰役,又另外攻打壞晝,擒獲其將呈鹽扭。自此之后常與東魏交戰.每次都能取勝并有所擄獲。六年,被授予河內郡守。不久加持節、平束將軍、北徐州刺史。八年,率領所部義眾入朝。一jk一~嘉獎他,受到特殊的獎賞和犒勞。不久,河內有四千余家前來歸附,都是司馬裔的同鄉和故舊,于是授予司馬裔前將軍、太中大夫,領河內郡守,令他安集流民。十三年,攻占束魏的平齊、柳泉、蓼塢三座城池,擒獲其鎮將李熙之。加授都督。

      十五年,太祖下令山東起義的各位將領能夠率眾入關的,全都加以重賞。司馬裔率領一千戶先到,太祖準備以此封賞司馬裔。司馬裔堅決推辭說:? “立義之士,告別鄉里,離開親戚,遠道前來歸附皇上的德政和教化,都是誠心誠意的,豈是我有能力率領他們。如若將他們封給我,就是出賣義士而求榮,違背了我的原本心意。“太祖認為很對而贊成。授予帥都督,其妻元賜封為襄城郡公主。十六年,大軍柬伐,司馬裔請求擔任前鋒。于是進入建州,打敗束魏將領劉雅興,攻占了具五座城池。

      魏廢帝元年,征召司馬裔,令其率所部鎮守漢中。委任為白馬城主,帶華陽郡守,加撫軍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二年,轉任鎮守宋熙郡。不久率所部軍隊隨從尉遲迥征伐蜀地,與叱羅協攻破叛兵趙雄杰于槐林,在梓潼平定鄧肋。以功勛賜封龍門縣子爵位,兼攝蒲州刺史。不久兼攝新城郡政務。魏恭帝元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本郡中正。

      孝閔帝登基,任為巴州刺史,晉升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瑯邪縣伯,食邑五百戶。保定二年,入朝擔任御伯中大夫,食邑增加至一千五百戶。四年,轉任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大軍束討,司馬裔率領義兵與少師齷!防守蛆邇,當即授予垣州刺史、束道慰勞大使。五年,轉任始州刺吏。

      左扣初年,值業蠻族酋長生僉置等人反叛,連結二干余里。到區奩隨從上廬公陸謄征討。丑星奩從盟州道進軍,先派遣使者宣示禍福。蠻族酋長生三公等三十余城前來投降歸附。軍隊前進到雙越,蠻族酋長囪宣塍等率領其部落族人,據險固守。向天王等人,為其外援。司馬裔曰以繼夜攻打,腹背受敵。從春季到秋季,進行了五十余次戰斗。向寶勝糧食兵器都已耗盡,無力再戰而投降。此時還有籠束一城沒有攻下,不久也攻占了。又擒獲賊帥冉西梨、向天王等。出師二年,蠻族都屈服于司馬裔。任為信州刺史.五年,改任潼州刺史。六年,征召任為大將軍,委任為西寧州刺史。未來得及到任,在京城去世,

      旦晝童性情清廉儉樸,不謀求財物,所得的俸祿,都送給了親戚,去世的時候,家中沒有什么財產。所居住的房舍低矮簡陋,靈堂都無處安置,韶令為之建立祠堂。獲贈大將軍,加壇邵遜置四州刺史。謐號為宣。其子]墨偈繼嗣。

      司馬儡字道遷,自小果敢有勇氣,未成年,便參與軍隊生涯。保定四年,隨從少師楊揦束征。在與齊人作戰時,楊捌被俘,司馬儡力戰而脫身。五扭二年,授予右侍上士,加都督,進為大都督。隨從大軍攻打晉州,以功勞而被授予使持節、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又參加平定并、鄴的戰役,委任為樂安郡守。后來再評定攻取晉州和平查的功勛,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任直叢刺史。未到任而去世。獲贈本官,加豫叢刺史.謐號為惠。其子司馬運繼嗣。

      韭墨字盧周,是回墓鹽喜人。他祖父裴思宣,任魏直業刺史。他父親墓遵,任變業刺史.

      基里年輕時性情慷慨,有志向謀略。魏太昌初年,入仕為前將軍、干河軍主,被委任為陽平郡丞。左擔曾經出使并州,與裴果相遇。裴果知左擔不是平常人,暗地向其投附。永安末年,盜賊蜂起。王鱷隨從軍隊征討,騎的是黃聰馬,穿的是青衣袍,經常沖鋒在前,當時人稱他為“黃驄年少“。永熙年問.授予河北郡守。

      當查捏遮在業苞戰敗時,基果就率領其族人歸附朝廷。左擔對他加以嘉獎,賞賜給田宅、奴婢、牛馬、衣服、什物等。隨從參加河橋戰役,解救玉壁之圍,都是破敵奮擊,所向披靡。大統九年,又隨從參加邙山戰役,在太祖身前挺身陷陣,生擒束魏都督賀婁烏蘭。勇冠當時,人人嘆服。因此太祖對他愈加親近善待,補帳內都督,遷任平束將軍。后來隨從開府楊忠平定隨郡、安陸,以功勞加大都督,任為正平郡守。正平,是裴果的家鄉。

      裴果施政威猛,百姓有所畏懼,盜賊也因此屏息。升任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司農卿。又隨從大將軍尉遲迥征伐蜀地。裴果率領所部軍隊為前鋒,攻破劍閣,擊敗李慶保,收降楊干運,都立下功勞。魏廢帝三年,授予龍州刺史,封為冠軍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州民張道、李佑率領百姓,圍攻州城。當時糧食和兵器都很缺乏,士兵又少,裴果設定計謀進行抗擊,賊寇退走。于是率軍追擊,多次接戰打敗賊寇。旬月之間,州境之內得以太平。轉任陵州刺史。

      孝閔帝登基,委任為隆州刺史。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增封食邑一千戶。武成末年,轉任眉州刺史。保定五年,授任復州刺史。裴果性情威嚴猛烈,處理事情很果斷,經常抑制挫折世家大戶,為人洗冤申屈,做遇數州刺史,都很稱職。天和二年,在職任上去世。獲贈本宮,加絳晉建三州刺史。謐號為質。其子裴孝仁繼嗣。

      裴孝仁自幼聰敏,廣泛閱讀經史,當時聲譽很好。初任舍人上士。多次遷升為大都督、儀同三司。出朝任長寧鎮將。防御齊人,很有威服邊境的謀略。建德末年,調任建州刺史,轉任譙州刺史。大象末年,又遷任毫州刺史。

      鄭偉等人以梁州歸附,此時劉志亦以廣州歸型盡,是至蝗莖墮入,本名墨,選太尉型寬第十代孫。他高祖父劉隆,塞逮查平定挑迅,因豎尷是宗室首望,召任為面翊郡守。后來遭逢赫 塑入侵,避難于回絡地方,所以定居于汝穎。他祖父劉善,魏天安年間,舉秀才,任為中書博士。后來官至弘農郡守、北雍州刺史。他父親劉瓖,任汝南郡守,獲贈徐州刺史。窒盡從小喜好學習,博覽群書,生性端方持重,兼有軍事謀略。魏正光年間,以明經征召任為國子助教,委任為行臺郎中。永安初年,加宣威將軍、給事中。二年,轉任東中郎府司馬、征虜將軍。丞毖二年,任為安北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廬業別駕。三年,齊神武起兵進入盜腥,魏耋逗適西遷。型盡占據州城不歸附塞墊,秘密派遣使者,歸附長安政權。魏孝武帝很贊賞他,授予盧叢長史、塞越錘守。后來齊神武帝派遣軍隊圍攻,塞監力竭城池陷落,他秘密逃脫得免于難。

      左面三年,越旦派遣領軍將軍獨巫值收復漁千.劉盡集合義徒,以盧業歸附國家。任為大丞相府墨曹參軍,封為華陰縣男,食邑二百戶。加大都督、撫軍將軍,轉任中外府屬,遷任國子祭酒。世塞到宣州任職,左塑以型盡為幕府司錄。世塞喜好儒學,對塑毖十分欽重,大小事情,都委任型盡處理。塑毖亦忠恕謹慎,匡正輔助世宗很得體。主狙對他加以嘉獎,曾經對他說:“卿所做的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于是賜名為志。并在宣業賜給田宅,令其徙居于此。世宗調任岐叢,又令塑瘞以本官身份護衛隨從到任。世宗即位,委任為右金紫光祿大夫、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為武鄉縣公,食邑增加至一千戶,并賜姓宇文氏。直擔當時為晝公,詔書令壁燼為魯公府司馬。

      直擔登基,進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任為刑部中大夫。劉志執法公正平允,得到當時人的贊譽。在蓮芍境內,經常有強盜打劫來往行人,郡縣無力禁絕。于是任劉志為延壽郡守以督察。劉盡示以恩信,群盜相繼請罪。劉志上表呈報此事,頒詔全都免罪。從此郡界安寧,不再出現寇盜。遷任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為政寬恕,百姓州吏敬愛他。天和五年去世。追贈大將軍、揚州刺史,謐號為文。其子劉子明繼嗣。

      劉子明高雅有其父之風范。歷任右侍上士、大都督、絳州別駕。隋文帝登基,任為行臺郎中、順陽郡守。劉子明弟弟劉子陵,任司右中士、帥都督、涼州別駕。隋朝開皇初年,委任為姑臧郡守。不久加儀同三司。歷任衛州蔚州長史、幽州總管府司馬、朔州總管府長史。

      史臣曰:以前陽貨外叛,庶其竊據城邑,《春秋》加以譏諷;韓信背叛項羽,陳平歸附漢朝,而司馬遙加以贊美。大凡時運的歸屬已經安穩,為君之道已經明示,那么不惜身家以求權益而忘掉德義者,就有罪于世;時世遭逢動蕩。而為臣之禮不完備,那么能轉禍為福者,就可以被認可。鄭偉、崔彥穆等人在山東,都以其不可拘限的高遠才行,周旋于燕雀之間,終于能如豹文那樣發生顯著變化,白致龜綬以任高職,是有預見之士。王士良在齊朝,任職上卿,外任為牧伯高官,但是面臨危險卻茍且保命,失去忠誠和義節,實是背叛之徒。令狐整度量才干讓人信服,在河右地區甚有名望。在家鄉其功勛昭著各方,在朝廷其功績名揚中外。他能避開權勢之人,終于能夠自保。如若不是這樣,又怎么能樹立名望、取得高位呢。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尹人香蕉综合|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国产91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高清|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亚洲xxxx18|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亚洲成av人在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