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周書 > 周書·列傳·卷三十一

      周書·列傳·卷三十一

      令狐德棻

      原文

      韋孝寬韋敻梁士彥

      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世為三輔著姓。祖直善,魏馮翊、扶風(fēng)二郡守。父旭,武威郡守。建義初,為大行臺右丞,加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豳〕州刺史。時氐賊數(shù)為抄竊,旭隨機(jī)招撫,并即歸附。尋卒官。贈司空、冀州刺史,謚曰文惠。

      孝寬沉敏和正,涉獵經(jīng)史。弱冠,屬蕭寶夤作亂關(guān)右,乃詣闕,請為軍前驅(qū)。朝廷嘉之,即拜統(tǒng)軍。隨馮翊公長孫承業(yè)西征,每戰(zhàn)有功。拜國子博士,行華(陰)〔山〕郡事。屬侍中楊侃為大都督,出鎮(zhèn)潼關(guān),引孝寬為司馬。侃奇其才,以女妻之。永安中,授宣威將軍、給事中,尋賜爵山北縣男。普泰中,以都督從荊州刺史源子恭鎮(zhèn)襄城,以功除(浙)〔析〕陽郡守。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司)〔同〕荊州,與孝寬情好款密,政術(shù)俱美,荊部吏人,號為聯(lián)璧。孝武初,以都督鎮(zhèn)城。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寬隨軍。及克潼關(guān),即授弘農(nóng)郡守。從擒竇泰,兼左丞,節(jié)度宜陽兵馬事。仍與獨孤信入洛陽城守。復(fù)與宇文貴、怡峰應(yīng)接潁州義徒,破東魏將任祥、堯雄于潁川。孝寬又進(jìn)平樂口,下豫州,獲刺史馮邕。又從戰(zhàn)于河橋。時大軍不利,邊境騷然,乃令孝寬以大將軍行宜陽郡事。尋遷南兗州刺史。

      是歲,東魏將段琛、堯杰復(fù)據(jù)宜陽,遣其(揚)〔陽〕州刺史牛道恒扇誘邊民。孝寬深患之,乃遣諜人訪獲道恒手跡,令善學(xué)書者偽作道恒與孝寬書,論歸款意,又為落燼燒跡,若火下書者,還令諜人送于琛營。琛得書,果疑道恒,其所欲經(jīng)略,皆不見用。孝寬知其離阻,日出奇兵掩襲,擒道恒及琛等,崤、澠遂清。

      大統(tǒng)五年,進(jìn)爵為侯。八年,轉(zhuǎn)晉州刺史,尋移鎮(zhèn)玉壁,兼攝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負(fù)險,屢為劫盜,孝寬示以威信,州境肅然。進(jìn)授大都督。

      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眾,志圖西入,以玉壁沖要,先命攻之。連營數(shù)十里,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當(dāng)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孝寬更縛木接之,命極高峻,多積戰(zhàn)具以御之。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于城南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孝寬復(fù)掘長塹,要其地道,仍飭戰(zhàn)士屯塹。城外每穿至塹,戰(zhàn)士即擒殺之。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伏地道內(nèi)者,便下柴火,以皮韝吹之。吹氣一沖,咸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莫之能抗。孝寬乃縫布為縵,隨其所向則張設(shè)之。布既懸于空中,其車竟不能壞。城外又縛松于竿,灌油加火,規(guī)以燒布,并欲焚樓。孝寬復(fù)長作鐵鉤,利其鋒刃,火竿來,以鉤遙割之,松麻俱落。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作訖,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并崩壞。孝寬又隨崩處豎木柵以捍之,敵不得入。城外盡其攻擊之術(shù),孝寬咸拒破之。

      神武無如之何,乃遣倉曹參軍祖孝征謂曰:“未聞救兵,何不降也?”孝寬報云:“我城池嚴(yán)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反之危。孝寬關(guān)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俄而孝征復(fù)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fù)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隨入湯火中耶。”乃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孝寬弟子遷,先在山東,又鎖至城下,臨以白刃,云若不早降,便行大戮。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

      神武苦戰(zhàn)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fā)疾。其夜遁去。后因此忿恚,遂殂。魏文帝嘉孝寬功,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yuǎn)、左丞王悅至玉壁勞問,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jìn)爵建忠郡公。

      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cè)一里置一土候,經(jīng)雨頹毀,每須修之。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nèi)當(dāng)候處植槐樹代之。既免修復(fù),行旅又得庇蔭。周文后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dāng)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

      恭帝元年,以大將軍與燕國公于謹(jǐn)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還,拜尚書右仆射,賜姓宇文氏。(二)年,周文北巡,命孝寬還鎮(zhèn)玉壁。周孝閔帝踐阼,拜小司徒。明帝初,參麟趾殿學(xué)士,考校圖籍。

      保定初,以孝寬立勛玉壁,遂于玉壁置勛州,仍授勛州刺史。齊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晉公護(hù)以其相持日久,絕無使命,一日忽來求交易,疑別有故。又以皇姑、皇世母先沒在彼,因其請和之際,或可致之。遂令司門下大夫尹公正至玉壁,共孝寬詳議。孝寬乃于郊盛設(shè)供帳,令公正接對使人,兼論皇家親屬在東之意。使者辭色甚悅。時又有汾州胡抄得關(guān)東人,孝寬復(fù)放東還,并致書一牘,具陳朝廷欲敦鄰好。遂以禮送皇姑及護(hù)母等。

      孝寬善于撫御,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遙通書疏。故齊動靜,朝廷皆先知。時有主帥許盆,孝寬托以心膂,令守一戍。盆乃以城東入。孝寬怒,遣諜取之,俄而斬首而還。其能致物情如此。

      汾州之北,離石以南,悉是生胡,抄掠居人,阻斷河路。孝寬深患之。而地入于齊,無方誅剪。欲當(dāng)其要處,置一大城。乃于河西征役徒十萬,甲士百人,遣開府姚岳監(jiān)筑之。岳色懼,以兵少為難。孝寬曰:“計成此城,十日即畢。既去晉州四百余里,一日創(chuàng)手,二日偽境始知;設(shè)令晉州征兵,二日方集;謀議之間,自稽三日;計其軍行,二日不到。我之城隍,足得辦矣。”乃令筑之。齊人果至南首,疑有大軍,乃停留不進(jìn)。其夜,又令汾水以南,傍介山、稷山諸村,所在縱火。齊人謂是軍營,遂收兵自固。版筑克就,卒如其言。

      四年,進(jìn)位柱國。時晉公護(hù)將東討,孝寬遣長史辛道憲啟陳不可,護(hù)不納。既而大軍果不利。后孔城遂陷,宜陽被圍。孝寬乃謂其將帥曰:“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然兩國爭之,勞師數(shù)載。彼多君子,寧乏謀猷。若棄崤東,來圖汾北,我之疆界,必見侵?jǐn)_。今宜于華谷及長秋速筑城,以杜賊志。脫其先我,圖之實難。”于是畫地形,具陳其狀。晉公護(hù)令長史叱羅協(xié)謂使人曰:“韋公子孫雖多,數(shù)不滿百。汾北筑城,遣誰固守?”事遂不行。天和五年,進(jìn)爵鄖國公,增邑通前一萬戶。是歲,齊人果解宜陽之圍,經(jīng)略汾北,遂筑城守之。其丞相斛律明月至汾東,請與孝寬相見。明月云:“宜陽小城,久勞戰(zhàn)爭。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償,幸勿怪也。”孝寬答曰:“宜陽彼之要沖,汾北我之所棄。我棄彼圖,取償安在?且君輔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調(diào)陰陽,撫百姓,焉用極武窮兵,構(gòu)怨連禍!且滄、瀛大水,千里無煙,復(fù)欲使汾、晉之間,橫尸暴骨?茍貪尋常之地,涂炭疲弊之人,竊為君不取。”孝寬參軍曲巖頗知卜筮,謂孝寬曰:“來年,東朝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巖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摧自崩,槲樹不扶自豎。”令諜人多赍此文,遺之于鄴。祖孝征既聞,更潤色之,明月竟以此誅。

      建德之后,武帝志在平齊。孝寬乃上疏陳三策。其第一策曰:

      臣在邊積年,頗見間隙,不因際會,難以成功。是以往歲出軍,徒有勞費,功績不立,由失機(jī)會。何者?長淮之南,舊為沃土,陳氏以破亡余燼,猶能一舉平之。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反,內(nèi)離外叛,計盡力窮。傳不云乎:“讎有釁焉,不可失也。”今大軍若出軹關(guān),方軌而進(jìn),兼與陳氏共為掎角;并令廣州義旅,出自三鴉;又募山南驍銳,沿河而下;復(fù)遣北山稽胡絕其并、晉之路。凡此諸軍,仍令各募關(guān)、河之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使為前驅(qū)。岳動川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jìn),并趨虜庭。必當(dāng)望旗奔潰,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實在此機(jī)。其第二策曰:

      若國家更為后圖,未即大舉,宜與陳人分其兵勢。三鴉以北,萬春以南,廣事屯田,預(yù)為貯積。募其驍悍,立為部伍。彼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彼若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待其去遠(yuǎn),還復(fù)出師。常以邊外之軍,引其腹心之眾。我無宿舂之費,彼有奔命之勞。一二年中,必自離叛。且齊氏昏暴,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熬然,不勝其弊。以此而觀,覆亡可待。然后乘間電掃,事等摧枯。

      其第三策曰:

      竊以大周土宇,跨據(jù)關(guān)、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勢。太祖受天明命,與物更新,是以二紀(jì)之中,大功克舉。南清江、漢,西龕巴、蜀,塞表無虞,河右底定。唯彼趙、魏,獨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東略。遂使漳、滏游魂,更存余晷。昔勾踐亡吳,尚期十載;武王取亂,猶煩再舉。今若更存遵養(yǎng),且復(fù)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安人和眾,通商惠工,蓄銳養(yǎng)威,觀釁而動。斯則長策遠(yuǎn)馭,坐自兼并也。

      書奏,武帝遣小司寇淮南公元(衛(wèi))〔偉〕、開府伊婁謙等重幣聘齊。爾后遂大舉,再駕而定山東,卒如孝寬之策。

      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帝以海內(nèi)未平,優(yōu)詔弗許。至是復(fù)稱疾乞骸骨。帝曰:“往已面申本懷,何煩重請也。”五年,帝東伐,過幸玉壁。觀御敵之所,深嘆羨之,移時乃去。孝寬自以習(xí)練齊人虛實,請為先驅(qū)。帝以玉壁要沖,非孝寬無以鎮(zhèn)之,乃不許。及趙王招率兵出稽胡,與大軍掎角,乃敕孝寬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yīng)接之。孝寬克其四城。武

      帝平晉州,復(fù)令孝寬還舊鎮(zhèn)。

      及帝凱還,復(fù)幸玉壁。從容謂孝寬曰:“世稱老人多智,善為軍謀。然朕唯共少年,一舉平賊。公以為何如?”孝寬對曰:“臣今衰耄,唯有誠心而已。然昔在少壯,亦曾輸力先朝,以定關(guān)右。”帝大笑曰:“實如公言。”乃詔孝寬隨駕還京。拜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進(jìn)位上柱國。

      大象元年,除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zhèn)諸軍事、徐州總管。又為行軍元帥,徇地淮南。乃分遣杞公宇文亮攻黃城,郕公梁士彥攻廣陵,孝寬率眾攻壽陽,并拔之。初孝寬到淮南,所在皆密送誠款。然彼五門,尤為險要,陳人若開塘放水,即津濟(jì)路絕。孝寬遽令分兵據(jù)守之。陳刺史吳文育果遣決堰,已無及。于是陳人退走,江北悉平。

      軍還,至豫州,宇文亮舉兵反,潛以數(shù)百騎襲孝寬營。時亮圉官茹寬密白其狀,孝寬有備。亮不得入,遁走,孝寬追獲之。詔以平淮南之功,別封一子滑國公。

      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時尉遲迥先為相州總管,詔孝寬代之。又以小司徒叱列長釜為相州刺史,先令赴鄴。孝寬續(xù)進(jìn),至朝歌,迥遣大都督賀蘭貴赍書候孝寬。孝寬留貴與語以察之,疑其有變,遂稱疾徐行。又使人至相州求醫(yī)藥,密以伺之。既到湯陰,逢長釜奔還。孝寬兄子魏郡守藝又棄郡南走。孝寬審訐其狀,乃馳還。所經(jīng)橋道,皆令毀撤,驛馬悉擁以自隨。又勒(騎)〔驛〕將曰:“蜀公將至,可多備肴酒及芻粟以待之。”迥果遣儀同梁子康將數(shù)百騎追孝寬,驛司供設(shè)豐厚,所經(jīng)之處,皆輒停留,由是不及。

      時或勸孝寬,以為洛京虛弱,素?zé)o守備,河陽鎮(zhèn)防,悉是關(guān)東鮮卑,迥若先往據(jù)之,則為禍不小。乃入保河陽。河陽城內(nèi)舊有鮮卑八百人,家并在鄴,見孝寬輕來,謀欲應(yīng)迥。孝寬知之,遂密造東京官司,詐稱遣行,分人詣洛陽受賜。既至洛陽,并留不遣。因此離解,其謀不成。

      六月,詔發(fā)關(guān)中兵,以孝寬為元帥東伐。七月,軍次河陽。迥所署儀同薛公禮等圍逼懷州,孝寬遣兵擊破之。進(jìn)次懷縣永〔橋〕城(橋)之東南。其城既在要沖,雉堞牢固,迥已遣兵據(jù)之。諸將士以此城當(dāng)路,請先攻取。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今破其大軍,此亦何能為也。”于是引軍次于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輕騎奔鄴。軍次于鄴西門豹祠之南。迥自出戰(zhàn),又破之。迥窮迫自殺。兵士在小城中者,盡坑于游豫園。諸有未服,皆隨機(jī)討之,關(guān)東悉平。十月,凱還京師。十一月薨,時年七十二。贈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謚曰襄。

      孝寬在邊多載,屢抗強(qiáng)敵。所有經(jīng)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見其成事,方乃驚服。雖在軍中,篤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閱。末年患眼,猶令學(xué)士讀而聽之。又早喪父母,事兄嫂甚謹(jǐn)。所得俸祿,不入私房。親族有孤遺者,必加振贍。朝野以此稱焉。長子諶年已十歲,魏文帝欲以女妻之。孝寬辭以兄子世康年長。帝嘉之,遂以妻世康。孝寬有六子,總、壽、霽、津知名。

      韋敻字敬遠(yuǎn)。志尚夷簡,澹于榮利。弱冠,被召拜雍州中從事,非其好也,遂謝疾去職。前后十見征辟,皆不應(yīng)命。屬太祖經(jīng)綸王業(yè),側(cè)席求賢,聞敻養(yǎng)高不仕,虛心敬悅,遣使辟之,備加禮命。雖情諭甚至,而竟不能屈。彌以重之,亦弗之奪也。所居之宅,枕帶林泉,敻對翫琴書,蕭然自樂。時人號為居士焉。至有慕其閑素者,或載酒從之,敻亦為之盡歡,接對忘倦。

      明帝即位,禮敬逾厚。乃為詩以貽之曰:“六爻貞遯世,三辰光少微。潁陽讓逾遠(yuǎn),滄州去不歸。香動秋蘭佩,風(fēng)飄蓮葉衣。坐石窺仙洞,乘槎下釣磯。嶺松千仞直,巖泉百丈飛。聊登平樂觀,遠(yuǎn)望首陽薇。詎能同四隱,來參余萬機(jī)。”敻答帝詩,愿時朝謁。帝大悅,敕有司日給河?xùn)|酒一斗,號之曰逍遙公。時晉公護(hù)執(zhí)政,廣營第宅。嘗召敻至宅,訪以政事。敻仰視其堂,徐而嘆曰:“酣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護(hù)不悅。有識者以為知言。

      陳遣其尚書周弘正來聘,素聞敻名,請與相見。朝廷許之。弘正乃造敻,談謔盈日,恨相遇之晚。后請敻至賓館,敻〔不〕時赴。弘正仍贈詩曰:“德星猶未動,真車詎肯來。”其為時所欽挹如此。

      武帝嘗與敻夜宴,大賜之縑帛,令侍臣數(shù)人負(fù)以送出。敻唯取一疋,示承恩旨而已。帝以此益重之。孝寬為延州總管,敻至州與孝寬相見。將還,孝寬以所乘馬及轡勒與敻。敻以其華飾,心弗欲之。笑謂孝寬曰:“昔人不棄遺簪墜履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雖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舊馬以歸。

      武帝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詔敻辨其優(yōu)劣。敻以三教雖殊,同歸于善,其跡似有深淺,其致理殆無等級。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覽而稱善。時宣帝在東宮,亦遺敻書,并令以帝所乘馬迎之,問以立身之道。敻對曰:“傳不云乎,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并圣人之訓(xùn)也,愿殿下察之。”

      敻子瓘行隨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寬子總復(fù)于并州戰(zhàn)歿。一日之中,兇問俱至。家人相對悲慟,而敻神色自若。謂之曰:“死生命也,去來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撫之如舊。

      敻又雅好名義,虛襟善誘。雖耕夫牧豎有一介可稱者,皆接引之。特與族人處玄及安定梁曠為放逸之友。少愛文史,留情著述,手自抄錄數(shù)十萬言。晚年虛靜,唯以體道會真為務(wù)。舊所制述,咸削其藁,故文筆多并不存。

      建德中,敻以年老,預(yù)戒其子等曰:“昔士安以蘧蒢束體,王孫以布囊繞尸,二賢高達(dá),非庸才能繼。吾死之日,可斂舊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車載柩,墳高四尺,壙深一丈。其余煩雜,悉無用也。朝晡奠食,于事彌煩,吾不能頓絕汝輩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薦素蔬,勿設(shè)牲牢。親友欲以物吊祭者,并不得為受。吾常恐臨終恍惚,故以此言預(yù)戒汝輩。瞑目之日,勿違吾志也。”

      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時年七十七。武帝遣使祭,賻赗有加。其喪制葬禮,諸子等并遵其遺戒。子世康。

      梁士彥字相如,安定烏氏人也。少任俠,好讀兵書,頗涉經(jīng)史。周武帝將平東夏,聞其勇決,自扶風(fēng)郡守除為九曲鎮(zhèn)將,進(jìn)位上開府,封建威縣公。齊人甚憚之。

      后以熊州刺史從武帝拔晉州,進(jìn)位大將軍,除晉州刺史。及帝還,齊后主親攻圍之,樓堞皆盡,短兵相接。士彥慷慨自若,謂將士曰:“死在今日,吾為爾先。”于是勇猛齊奮,號聲動天,無不一當(dāng)百。齊兵少卻,乃令妻及軍人子女晝夜修城,三日而就。武帝大軍亦至,齊師圍解。士彥見帝,捋帝須泣,帝亦為之流涕。時帝欲班師,士彥叩馬諫,帝從之。執(zhí)其手曰:“朕有晉州,為平齊之基,宜善守之。”及齊平,封郕國公,位上柱國、雍州總管。宣帝即位,除徐州總管。與烏丸軌禽陳將吳明徹、裴忌于呂梁,略定淮南地。

      隋文帝作相,轉(zhuǎn)亳州總管。尉遲迥反,為行軍總管,及韋孝寬擊之。令家僮梁默等為前鋒,士彥繼之,所當(dāng)皆破。

      及迥平,除相州刺史。深見忌,乃代還京師。閑居無事,恃功懷怨,與宇文忻、劉昉等謀反。將率僮仆,候上享廟之際以發(fā)機(jī)。復(fù)欲于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陽關(guān),塞河陽路,劫調(diào)布為牟甲,募盜賊為戰(zhàn)士。其甥裴通知而奏之。帝未發(fā)其事,授晉州刺史,欲觀其志。士彥欣然謂昉等曰:“天也!”又請儀同薛摩兒為長史,帝從之。后與公卿朝謁,帝令執(zhí)士彥、忻、昉等于行間。詰之狀,猶不伏,捕薛摩兒至,對之。摩兒具論始末,云第二子剛垂泣苦諫,第三子叔諧曰“作猛獸須成班”。士彥失色,顧曰:“汝殺我!”于是伏誅。年七十二。

      有子五人。操字孟德,位上開府、義鄉(xiāng)縣公,早卒。剛字永固,位大將軍、通政縣公、涇州刺史。以諫父獲免,徙瓜州。叔諧坐士彥誅。

      梁默者,士彥之蒼頭也,驍武絕人。士彥每從征伐,常與默陷陣。仕周,位開府。開皇末,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征突厥,進(jìn)位大將軍。又從平楊諒,授柱國。大業(yè)五年,從煬帝征吐谷渾,力戰(zhàn)死之。贈光祿大夫。


      譯文

      韋叔裕字孝寬,是京兆杜陵人,從少年時起以字代名。

      世代為三輔大族。

      祖父韋直善,曾任魏國馮翊、扶風(fēng)二郡守。

      父親韋旭,曾任武威郡守。

      建義初年,任大行臺右丞,加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銜。

      永安二年(529),被任命為右將軍、南豳州刺史。

      當(dāng)時氐賊多次搶劫偷盜,韋旭見機(jī)行事,加以招撫,氐賊一齊歸順,不久,在任期內(nèi)逝世。

      追贈司空、冀州刺史,謚“文惠”。

      韋孝寬沉毅機(jī)敏,平和正直,曾廣泛閱讀經(jīng)史典籍。

      二十歲時,蕭寶夤在關(guān)西作亂,韋孝寬前往皇帝的殿廷,請求擔(dān)任軍隊先鋒。

      朝廷嘉許,當(dāng)即任命他為統(tǒng)軍,跟隨馮翊公長孫承業(yè)西征,每次作戰(zhàn)都立下功勞。

      任國子博士,代理華山郡政事。

      當(dāng)時侍中楊侃任大都督,出鎮(zhèn)潼關(guān),推薦韋孝寬當(dāng)了司馬。

      楊侃認(rèn)為他是一個奇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永安年間,被任命為宣威將軍、給事中,隨即又賜他為山北縣男爵。

      普泰年間,以都督身份隨荊州刺史源子恭鎮(zhèn)守襄城,由于立功被任命為析陽郡守。

      當(dāng)時獨孤信擔(dān)任新野郡守,都隸屬于荊州,與韋孝寬感情親密,政績治術(shù)均有美名,被荊州的吏員稱為聯(lián)璧。

      孝武初年,以都督身份鎮(zhèn)守城池。

      文帝從原州前往雍州,命令韋孝寬隨軍行動。

      等到克復(fù)潼關(guān),立即任命他為弘農(nóng)郡守。

      又參與活捉竇泰,兼任左丞,節(jié)度宜陽兵馬事。

      仍然與獨孤信入守洛陽城。

      后來與宇文貴、怡峰接應(yīng)潁州的徒屬,在潁川擊敗東魏將領(lǐng)任祥、堯雄。

      韋孝寬又進(jìn)兵平定樂口,攻克豫州,活捉刺史馮邕。

      后參與河橋之戰(zhàn)。

      當(dāng)時大軍作戰(zhàn)失利,邊境動亂,就命令孝韋寬以大將軍身份代理宜陽郡政事。

      隨即升任南兗州刺史。

      這一年,東魏將領(lǐng)段琛、堯杰又占據(jù)宜陽,派其陽州刺史牛道恒煽動、誘惑邊民。

      韋孝寬很擔(dān)心這件事,就派間諜訪得牛道恒手跡,命令善仿書法者偽造牛道恒致韋孝寬的信件,談歸降之意,又制造了火燒的痕跡,好像就火而書一樣,命令間諜將信件故意遺失在段琛營地。

      段琛得到偽信后,果然懷疑牛道恒,對牛道恒所籌劃的措施一律廢棄不用。

      韋孝寬得知離間見效,乘機(jī)出兵突襲,活捉牛道恒、段琛等人,崤、澠二地于是平定。

      大統(tǒng)五年(539),晉封侯爵。

      八年,轉(zhuǎn)任晉州刺史,不久改而鎮(zhèn)守玉壁,兼代理南汾州政事。

      原先山胡仗恃險要,多次盜掠,韋孝寬向他們顯示軍威與信用,州內(nèi)于是安定。

      晉升大都督。

      十二年,齊神武調(diào)集太行山以東所有兵力,立志西侵。

      由于玉壁地處要道,先下令進(jìn)攻它。

      齊神武營地連綿數(shù)十里,直達(dá)城下,并在城南壘起土山,打算乘機(jī)入城。

      正對著土山的地方,城上原有兩座高樓。

      韋孝寬又在樓頂接上木頭,使之更加高峻,準(zhǔn)備了許多作戰(zhàn)工具來防守。

      齊神武派使者對城中人說:“縱使你們把樓接到天上,我也能奪取城池活捉你們。”于是在城南穿鑿地道,又在城北壘起土山,準(zhǔn)備進(jìn)攻工具,日夜不停。

      韋孝寬挖掘長壕,截斷城外地道,并命令戰(zhàn)士屯守壕中。

      城外的的敵人從地道中一出來,就被壕中的戰(zhàn)士捉住殺死。

      又在長壕外堆積柴草,備下火種,發(fā)現(xiàn)地道內(nèi)埋伏有敵人,就扔下著火的柴草,用皮囊吹火。

      火氣一沖,敵人都被燒得焦頭爛額。

      城外又造了攻城車,攻城車所到之處,沒有不被摧毀的。

      雖然備有盾牌,但也無法與之對抗。

      韋孝寬于是縫成布縵,攻城車攻向哪里,布縵就張設(shè)在哪里。

      布縵懸在空中,攻城車竟無法毀掉它。

      城外又將松枝麻桿綁在長竿上,浸油后點著,想燒毀布縵,連帶燒毀高樓。

      韋孝寬又打造了長鐵鉤,鋒刃銳利,用鐵鉤遙割長竿,松枝麻桿一齊掉落下來。

      城外敵人又在城墻四面挖掘地道,共挖了二十一條,分為四路,在地道中立有梁柱。

      完工后,將柱子澆上油,點火焚燒,柱子折斷,城墻也隨之崩塌。

      韋孝寬立即在崩塌處樹起木柵抵御,敵人仍無法入城。

      城外敵人用盡攻擊手段,均被韋孝寬一一挫敗。

      齊神武無可奈何,就派倉曹參軍祖孝征對韋孝寬說:“沒有聽說派來救兵,為什么還不投降?”韋孝寬回答道:“我方城池嚴(yán)固,軍糧充裕,攻者徒自勞苦,守者常覺安逸,哪有十天半月就必須救援的道理?我倒擔(dān)憂你們有回不了家的危險。

      孝寬是關(guān)西男子,必然不當(dāng)降將軍。”停了一會兒,祖孝征又對城中人說:“韋城主身享榮祿,或許能夠這樣,其他的將士,為什么要隨韋城主入湯火中呢?”于是向城中射去賞格,說:“能殺城主而投降的,可任命為太尉,封開國郡公,食邑萬戶,賞帛萬匹。”韋孝寬在賞格的背面寫上字,反射到城外,說:“如果有能殺高歡者,依此賞格。”韋孝寬兄弟的兒子韋遷,原住在太行山以東,這時被鎖拿到城下,脖頸上架著利刃,說:“如果不早點投降,便殺掉韋遷。”韋孝寬慷慨激昂,毫無顧念之意。

      士卒無不感奮激勵,人人有戰(zhàn)死的決心。

      齊神武苦戰(zhàn)六十天,士卒中受傷及病死者十有四五,智謀用盡,軍力衰疲,自己又得了病,連夜撤兵而去。

      后來,齊神武因此事惱恨而死。

      魏文帝嘉獎韋孝寬戰(zhàn)功,命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yuǎn)、左丞王悅到玉壁慰問,任命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封建忠郡公。

      廢帝二年(553),任雍州刺史。

      當(dāng)初,大道旁每隔一里修一個記里程的土堆,經(jīng)雨即毀,每次都要修復(fù)。

      韋孝寬到州以后,命令州境以內(nèi),凡當(dāng)置土堆處均種一槐樹代替,既不用修復(fù),行人又得到庇蔭。

      后來周文帝見了感到奇怪,問清楚后,說:“怎能讓一州單獨如此?應(yīng)當(dāng)命令天下與此相同。”于是下令各州,夾道一里植樹一株,十里植樹三株,百里植樹五株。

      恭帝元年(554),以大將軍身份與燕國公于謹(jǐn)討伐江陵,將其平定,由于戰(zhàn)功被封為穰縣公。

      回軍以后,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三年,周文帝北巡,命令韋孝寬回去鎮(zhèn)守玉壁。

      周孝閔帝登基,被任命為小司徒。

      明帝初年,任麟趾殿學(xué)士,考校圖書典籍。

      保定初年,由于韋孝寬在玉壁立下功勛,于是在玉壁設(shè)置勛州,仍任命他為勛州刺史。

      齊國派使者到玉壁,請求互通貿(mào)易。

      晉公宇文護(hù)認(rèn)為彼此相持日久,絕無來往,一日忽然來請求交易,懷疑另有原因。

      又因為皇姑、皇世母早先被齊人擄去,想乘著齊人請和的機(jī)會,讓皇姑、皇世母回來。

      宇文護(hù)就命令司門下大夫尹公正到玉壁,與韋孝寬仔細(xì)商議。

      韋孝寬于是在郊外大設(shè)帷帳,讓尹公正接待使者,順便談到皇家親屬尚在齊地。

      使者言辭神色十分愉快。

      當(dāng)時又有汾州胡人搶劫來一批關(guān)東人,韋孝寬將他們放回,并致信一封,詳細(xì)陳述朝廷欲與鄰國交好之意。

      齊人于是禮送皇姑及宇文護(hù)母親等人返回。

      韋孝寬善于安撫駕御部下,能得人心。

      所派遣到齊國去的間諜,都為他盡力。

      齊國也有人得到韋孝寬的錢財,暗通音訊。

      所以齊國有什么動靜,朝廷都能預(yù)先知道。

      當(dāng)時有一個主帥許盆,韋孝寬托為親信,令他鎮(zhèn)守邊境的一座城堡。

      許盆竟以城堡投靠齊人。

      韋孝寬大怒,派間諜刺殺他,很快斬其首而歸。

      其人心歸向如此。

      汾州以北,離石以南,居住的都是尚未開化的胡人。

      他們劫掠居民,阻斷黃河通道。

      韋孝寬很擔(dān)憂這件事。

      可是那塊地方屬于齊國,無法派兵消滅。

      韋孝寬打算在生胡入境的險要地方建筑一座大城。

      于是在黃河西岸征集服勞役者十萬人,帶甲士卒一百人,派開府姚岳監(jiān)督筑城。

      姚岳神色恐懼,認(rèn)為兵員太少,十分為難。

      韋孝寬說:“預(yù)計建成此城,十天即可完工。

      這里距晉州四百多里,頭一天開工,第二天齊人才能知道。

      假設(shè)晉州征集兵馬,需要兩天才能調(diào)集完畢;商討用兵方略,又自會延滯三天。

      計算他們的行軍速度,兩天之內(nèi)還無法到達(dá)這里。

      我們的城墻足可以建成了。”于是下令筑城。

      齊人果然到達(dá)邊境,懷疑埋伏有大軍,停留不敢進(jìn)。

      當(dāng)夜,韋孝寬又命令汾水以南,依傍介山、稷山各村莊就地放火。

      齊人以為是軍營,就退兵自固。

      大城建成的時間,果然如韋孝寬所言。

      保定四年(564),升任柱國。

      當(dāng)時晉公宇文護(hù)將要東征,韋孝寬派長史辛道憲勸說宇文護(hù)不可出兵,宇文護(hù)不聽。

      后來大軍果然失利。

      孔城陷落,宜陽被圍。

      韋孝寬對部將們說:“宜陽一城的得失并不重要,可是兩國爭奪它,使軍隊數(shù)年疲勞。

      對方多有聰明之人,難道還缺乏計謀?倘若對方放棄崤山以東,前來圖謀汾水以北。

      我國的邊界必被侵?jǐn)_。

      如今應(yīng)當(dāng)在華谷和長秋速速筑城,使賊人打消這個念頭。

      如果賊人先我一步行動,我們再下手就很困難了。”于是畫了地形,詳細(xì)陳述了敵我的態(tài)勢。

      晉公宇文護(hù)命令長史叱羅協(xié)對使者說:“韋公子孫雖多,總數(shù)尚不滿百人。

      在汾水北岸筑城,派誰去鎮(zhèn)守呢?”此事于是無法實施。

      天和五年(570),晉封鄖國公,食邑增至一萬戶。

      當(dāng)年,齊人果然解了宜陽之圍,平定汾水以北地區(qū),修筑城池固守。

      齊國丞相斛律明月到汾水東岸,請求與韋孝寬相見。

      斛律明月說:“宜陽是個小城,而使雙方爭奪了這么久。

      如今宜陽已經(jīng)入了你們的版圖,我們想在汾水以北取得補(bǔ)償,請勿見怪。”韋孝寬回答道:“宜陽是你們的戰(zhàn)略要地,汾水以北是我們放棄的地方。

      我之所棄,你之所圖,哪里能算取得補(bǔ)償?況且您輔佐幼主,地位崇高,名望隆重,理當(dāng)調(diào)和陰陽,安撫百姓,怎么能窮兵贖武,與鄰邦結(jié)下怨仇?眼下滄州、瀛州一帶洪水泛濫,千里不見炊煙,您還想讓汾州、晉州之間尸橫遍野嗎?倘若為貪圖尋常之地,使精疲力竭之人再受極大苦難,我私下認(rèn)為您不該這樣做。”韋孝寬的參軍曲巖很懂得卜筮。

      他對韋孝寬說:“明年,東朝必定要互相大殺。”韋孝寬就命令曲巖作謠歌道:“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暗含“斛”字。

      又說:“高山不摧自崩,槲樹不扶自豎。”命令間諜拿了很多這樣的文字,丟棄在鄴城。

      祖孝征知道后,又對這些文字加以潤色,斛律明月竟然因此而被處死。

      建德年間以后,武帝立志要平定齊國。

      韋孝寬上疏陳述三條計策。

      他的第一條計策說:“微臣在邊境多年,曾見過不少機(jī)會,只是沒有際遇,無法成功。

      所以往年出兵,白白勞力耗餉,未立功績,原因在于失去機(jī)會。

      為什么呢?淮河以南,一向土地肥沃,陳氏在敗亡之余,還能一舉將其平定。

      齊人歷年派兵救援,均失敗而歸,內(nèi)部分裂,外有叛亂,已經(jīng)是精疲力竭。

      《左傳》不是說:“仇敵露出破綻,不可失去利用的機(jī)會。”如今大軍如果從軹關(guān)出發(fā),并車而進(jìn),順便與陳氏構(gòu)成犄角之勢,同時命令廣州義軍從三亞鳥出發(fā),再招募太行山以南的驍勇精銳之卒,沿黃河而下,又派北山稽胡截斷并州、晉州的通道。

      以上諸軍,仍令招募函谷關(guān)以東、黃河以南的雄勁勇猛之士,多加封賞,使他們擔(dān)當(dāng)先鋒。

      高山動搖,河流改道,雷鳴電閃,壯盛迅疾,諸軍齊發(fā),直搗賊巢。

      敵軍必定是遠(yuǎn)遠(yuǎn)望見我軍旌旗就奔逃潰散,我軍可所向無敵。

      用兵一次即可平定天下,眼前實在是大好時機(jī)。”他的第二條計策說:“如果國家為以后作更深遠(yuǎn)的打算,在沒有大舉出兵以前,應(yīng)當(dāng)與陳國分散齊人的兵力。

      在三亞鳥以北、萬春以南廣泛屯田,預(yù)先積存糧草。

      從中招募驍勇強(qiáng)悍之人,建立軍隊。

      齊人在東南方向已有敵人,兵馬相持,我可出其不意,派兵偷襲,將齊人擊敗。

      對方如果派重兵來援,我則加固壁壘,將人口、物資轉(zhuǎn)移,使敵人一無所獲。

      等到敵軍退遠(yuǎn)了,我們再出兵。

      時常派出邊境外的小股部隊,引誘敵人的主力。

      我們連隔夜的干糧也不用攜帶,卻使敵軍疲于奔命。

      一二年中,齊人必定自己分裂背叛。

      況且齊氏昏庸暴虐,政令不統(tǒng)一,賂賄公行,惟利是圖,荒廢政事,迷于佚樂,耽于酒色,猜忌陷害忠良之士。

      全境鼎沸,無法忍受其弊害。

      由此來看,齊之滅亡指日可待。

      然后趁機(j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兵征討,定能摧枯拉朽,大功告成。”他的第三條計策說:“微臣以為,大周疆土,跨據(jù)函谷關(guān)和黃河,暗蓄席卷天下之神威,持有高屋建瓴之優(yōu)勢。

      太祖上受天命,使萬物更新,因此二十四年之中,得建大功。

      向南平定長江、漢水,向西平定巴郡、蜀郡,邊境以外無可憂慮,黃河以西也已平定。

      只有趙、魏,偏偏阻塞不通,正是因為我們?nèi)娑嘤袘?zhàn)事,才沒有余暇東征,于是使漳河、滏水的游魂們茍延殘喘到今日。

      從前勾踐滅亡吳國,尚且等待了十年;周武王乘亂起事,還不得不兩次舉兵。

      如今倘若存下待時之心,坐等時機(jī),微臣以為還應(yīng)與鄰邦交好,申明盟約。

      安定人心,和諧外交,互通貿(mào)易,恩惠工匠,養(yǎng)精蓄銳,待機(jī)而動。

      這是長治久安之策,可坐觀對方被我吞并。”上奏后,皇帝派小司寇淮南公元偉、開府伊婁謙等人攜帶豐厚禮品訪問齊國。

      后來終于大舉出兵,經(jīng)皇帝兩次親征而平定太行山以東地區(qū),最終同韋孝寬的計策一樣。

      韋孝寬常常以年近七十歲為理由,多次請求退休。

      皇帝答以天下尚未平定,下詔優(yōu)待,不準(zhǔn)所請。

      到這時,韋孝寬又以有病為理由請求退休。

      皇帝說:“從前我已經(jīng)當(dāng)面對你講了我的意見,何必麻煩再次申請呢?”建德五年(576),皇帝東征,經(jīng)過玉壁。

      視察這里的防御工事,十分感嘆贊賞,看了好一會兒才離開。

      韋孝寬認(rèn)為自己洞察齊人虛實,請求擔(dān)任先鋒。

      皇帝認(rèn)為玉壁是交通緊要之處,除了韋孝寬無人能夠鎮(zhèn)守,就沒有答應(yīng)他。

      等到趙王宇文招從稽胡出兵,與大軍成犄角之勢,才下令韋孝寬擔(dān)任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策應(yīng)大軍。

      韋孝寬攻占了四座城池。

      武帝平定晉州后,又命令韋孝寬回去鎮(zhèn)守玉壁。

      皇帝凱旋時,又路過玉壁。

      皇帝從容地對韋孝寬說:“世上人都說老年人多有智謀,善于為軍隊策劃。

      可是我只與少年人共事,一舉平定賊軍。

      您以為怎樣呢?”韋孝寬答道:“微臣如今衰老,只剩下忠誠之心。

      可是從前在少壯時,微臣也曾在先朝盡力,平定關(guān)西。”皇帝大笑道:“事實像您說的那樣。”于是詔令韋孝寬隨皇帝返回京城。

      任命他為大司空,出任延州總管,升上柱國。

      大象元年(579),被任命為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zhèn)諸軍事、徐州總管。

      又擔(dān)任行軍元帥,攻占淮河以南地區(qū)。

      分別派杞公宇文亮進(jìn)攻黃城,成阝公梁士彥進(jìn)攻廣陵,韋孝寬率軍攻打壽陽,將以上三城全部攻占。

      韋孝寬初到淮河以南時,各地官員都私下表示歸附的誠意。

      可是五門是險要之處,陳國人如果鑿開塘堰放水,就會阻斷道路。

      韋孝寬急忙命令分兵把守。

      陳國刺史吳文育果然派人去挖掘塘堰,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

      陳人于是退兵,長江以北地區(qū)全部平定。

      軍隊撤回,到了豫州,宇文亮舉兵反叛,偷偷派數(shù)百騎兵襲擊韋孝寬的營地。

      當(dāng)時宇文亮的養(yǎng)馬官茹寬將情況密報韋孝寬,韋孝寬作了防備。

      宇文亮無法攻入營地,只得逃走,韋孝寬追上去將其活捉。

      詔令以平定淮南之功,另封韋孝寬的一個兒子為滑國公。

      宣帝去世后,隋文帝輔佐朝政。

      當(dāng)時尉遲迥原來擔(dān)任相州總管,詔令韋孝寬代替他。

      又任命小司徒叱列長義擔(dān)任相州刺史,令他先期前往鄴城,韋孝寬稍后出發(fā)。

      到達(dá)朝歌時,尉遲迥派大都督賀蘭貴帶著書信等候。

      韋孝寬留下賀蘭貴談話,借以觀察他。

      韋孝寬懷疑有變故,就借口有病,緩慢而行。

      又派人到相州尋求醫(yī)藥,秘密偵察動靜。

      到湯陰后,遇到叱列長義逃跑回來。

      韋孝寬兄長之子、魏郡守韋藝又棄郡南逃。

      韋孝寬仔細(xì)研究了當(dāng)時的形勢,急忙返回。

      所經(jīng)過的橋梁要道,下令一律拆毀,驛站馬匹一律牽走,又命令驛將道:“蜀公將要到來,可多備酒肴和糧草等待。”尉遲迥果然派儀同梁子康率領(lǐng)數(shù)百騎兵追趕韋孝寬,各驛站供應(yīng)豐厚,所經(jīng)之處都要停留,因此沒有追上。

      當(dāng)時有人勸說韋孝寬,認(rèn)為洛京虛弱,素來沒有守衛(wèi)部隊,在河陽鎮(zhèn)守的,全是函谷關(guān)以東的鮮卑人,尉遲迥如果先行占據(jù)洛京,將成大禍。

      韋孝寬就入河陽而固守。

      河陽城內(nèi)原有鮮卑人八百,家小都在鄴城,見韋孝寬空身而來,謀劃響應(yīng)尉遲迥。

      韋孝寬知道后,就密造東京官府文書,假稱派遣他們遠(yuǎn)行,分頭到洛陽領(lǐng)受賞賜。

      這批鮮卑人抵達(dá)洛陽后,都被留在那里。

      韋孝寬分化了鮮卑人的力量,使他們的計謀未能得逞。

      六月,詔令征調(diào)關(guān)中兵馬,任命韋孝寬為元帥,領(lǐng)軍東征。

      七月,軍隊在河陽停留。

      尉遲迥部署儀同薛公禮等人圍逼懷州,韋孝寬派兵將他們擊敗,進(jìn)駐懷縣永橋城東南。

      這座城正處交通要道,城墻牢固,尉遲迥已經(jīng)派兵據(jù)守。

      眾將士認(rèn)為此城正當(dāng)要路,請求首先攻占它。

      韋孝寬:“城小而堅固,倘若攻而不克,則有損我之軍威。

      如果擊敗敵人大軍,這座小城也難有什么作為。”于是領(lǐng)軍駐扎在武陟,大敗尉遲迥之子尉遲..,尉遲..輕裝騎馬逃向鄴城。

      軍隊又進(jìn)駐鄴城西門豹祠以南。

      尉遲迥親自出戰(zhàn),又被擊敗。

      尉遲迥走投無路,只得自殺。

      小城中的守兵,全部被活埋在游豫園。

      其余尚有不服從者,韋孝寬根據(jù)情況一一討伐,使函谷關(guān)以東全部平定。

      十月,勝利返回京師。

      十一月逝世,當(dāng)時七十二歲。

      追贈太傅、二十州諸軍事、雍州牧。

      謚號為“襄”。

      韋孝寬在邊疆多年,屢次抗擊強(qiáng)敵。

      他的所有計謀,當(dāng)初布置時,人們都不明白,等到事情成功了,才驚奇嘆服。

      他雖然在軍中生活,但很留意文史,政事余暇,常常翻閱。

      晚年患眼疾,還令學(xué)士讀給他聽。

      韋孝寬很早就失去父母,侍奉兄嫂十分恭謹(jǐn)。

      所得的俸祿,與兄嫂共用,不放入自己的住室。

      親族中凡有失去父母的孤兒,必定給以接濟(jì)。

      朝廷內(nèi)外因此而贊美他。

      長子韋諶已經(jīng)十歲,魏文帝想把女兒嫁給他。

      韋孝寬推辭,說兄長之子韋世康年齡大些。

      魏文帝很贊許,就把女兒嫁給韋世康。

      韋孝寬有六個兒子,韋總、韋壽、韋霽、韋津都有名氣。

      ?

      韋夐是韋孝寬之兄,字敬遠(yuǎn)。

      性格恬淡質(zhì)樸,不看重功名利祿。

      二十歲時,被征召為雍州中從事,因為不合心意,就稱病離職。

      先后有十次被征召為官,均不出仕。

      當(dāng)時太祖籌劃大業(yè),求賢若渴,聽說韋夐保持高尚志節(jié),不愿當(dāng)官,心中非常敬佩,派使者前往征召,送去任命的文書。

      盡管情感真摯,禮節(jié)周到,但韋夐始終不為所動。

      太祖因此更加看重他,但也無法改變他的初衷。

      韋夐的住宅,環(huán)繞著樹林清泉,他對林泉而鼓琴讀書,怡然自得。

      當(dāng)時人稱他為居士。

      以致有人仰慕他閑靜樸素,帶酒來訪,韋夐也同客人盡情歡飲,應(yīng)對談天,忘記疲倦。

      明帝登基后,對韋夐的禮遇更加崇隆,寫詩贈給他:“六爻貞遁世,三辰少光微。

      潁陽讓逾遠(yuǎn),滄州去不歸。

      香動秋蘭佩,風(fēng)飄蓮葉衣、坐石窺仙洞,乘槎下釣磯。

      嶺松千仞直,巖泉百丈飛。

      聊登平樂觀,遠(yuǎn)望首陽薇。

      詎能同四隱,來參余萬機(jī)。”韋夐作詩回答,愿意隨時朝見。

      皇帝十分高興,命令官府每天送給他河?xùn)|酒一斗,稱他為“逍遙公”。

      當(dāng)時晉公宇文護(hù)執(zhí)掌朝政,大建宅第。

      曾征召韋夐到自己宅第,詢問政事。

      韋夐仰視大堂,緩緩嘆息道:“沉湎在美酒和音樂之中,住著高峻華麗的宅第,即使二者只占其一,恐怕也未必不會滅亡。”宇文護(hù)很不高興。

      有識之士認(rèn)為此話很有遠(yuǎn)見。

      陳國派遣尚書周弘正來訪,他早就聽說韋夐的名聲,請求與韋夐會面。

      朝廷予以允諾。

      于是周弘正拜訪韋夐,談笑終日,只恨相見太晚。

      后來請韋夐到賓館,韋夐也不時前去。

      周弘正贈詩說:“德星猶未動,真車詎肯來。”韋夐就是這樣被時人推重仰慕。

      武帝曾與韋夐夜晚飲宴,賜給他許多絲織品,令侍臣數(shù)人扛著送出。

      韋夐只要了一匹,表示已經(jīng)承受恩旨。

      武帝因此而更加推重他。

      韋孝寬擔(dān)任延州總管,韋夐到州城與韋孝寬相見。

      回來的時候,韋孝寬把自己騎的馬以及鞍具、馬勒送給韋夐。

      韋夐看到鞍具諸物裝飾華貴,不想接受,就笑著說:“前人不丟棄遺落的簪子和墜落的鞋子,是由于懷舊之情。

      我雖然不及前賢遺風(fēng),但舍棄舊物而換用新物,也不是我的心意。”于是仍然騎著舊馬返回。

      武帝又認(rèn)為佛、道、儒三教不同,詔令韋夐分辨它們的優(yōu)劣。

      韋夐認(rèn)為,三教雖然不同,但都?xì)w結(jié)于善行,從表象上看深淺不一,而從教理上卻分不出什么等級。

      于是寫了《三教序》上奏。

      武帝看了以后表示稱贊。

      當(dāng)時宣帝住在東宮,也寫信給韋夐,并且令人用皇帝所乘之馬去迎接他,詢問立身之道。

      韋夐回答說:“《春秋》不是說過嗎?儉約就是奉行美德,奢侈是大惡行。

      不可放縱欲望,不可滿足意愿。

      這些都是圣人的訓(xùn)示,希望殿下明察。”韋夐之子韋馞代理隨州刺史,患病而死,韋孝寬之子韋總又在并州陣亡。

      一天之內(nèi),噩耗俱至。

      家里人相對悲慟,而韋夐神色如常。

      他對家人們說:“死生由命,人間常事,有什么值得悲傷的?”若無其事地拿過琴彈起來,同往常一樣。

      韋夐又十分看重名譽(yù)和道義,心胸開闊,善于誘導(dǎo)。

      即使是農(nóng)夫牧人,凡有一點可以稱道的,他都愿意接待,特別與族人韋處玄和安定人梁曠結(jié)成放達(dá)閑適的朋友。

      韋夐從少年時喜愛文史,留心著述,親自抄錄數(shù)十萬字。

      晚年喜好沖虛安靜,只以領(lǐng)悟道家真義為事,對過去的著述全都加以刪削,所以文筆大多不存。

      建德年間,韋夐由于年老,預(yù)先告誡兒子們說:“從前士安用粗席裹體,王孫用布囊纏尸,這兩位圣賢是高潔曠達(dá)之人,平庸之人無法跟他們學(xué)。

      我死的那一天,可穿上舊衣安葬,不要另制新衣。

      讓棺材能夠放下尸首,用牛車載運靈柩,墳高四尺,墓穴深一丈。

      早晚祭奠更加麻煩,我不能一下子斷絕你們的思念之情,可以每月的初一、十五祭奠一次。

      仍然只用素食,不要擺設(shè)牲畜。

      親友們想拿物品來祭吊的,一律不要接受。

      我常常擔(dān)心臨終時精神恍惚,所以預(yù)先把這話告誡你們。

      我去世的的那天,你們不要違背我的心意。”宣政元年(578)二月,在家中去世,當(dāng)時七十七歲。

      武帝派使者祭奠,資助的財物格外多。

      他的喪制葬禮,兒子們都遵照他的遺言來辦。

      兒子韋世康。

      梁士彥字相如,是安定烏氏人。年輕時負(fù)氣仗義,愛讀兵書,頗為涉獵經(jīng)書史籍。周武帝將要平定束夏,聽說他勇敢決斷,由扶風(fēng)郡太守任為九曲鎮(zhèn)將,升任上開府,封建威縣公。齊人非常害怕他。

      后來以熊州刺史的身份跟隨武帝攻下晉州,升任為大將軍,任晉州刺史。到皇帝還朝,齊后主親自圍攻晉陽,城樓矮墻盡毀,兩軍短兵相接。士彥慷慨自若,告訴將士說:“死在今,我為你們領(lǐng)先。“于是勇猛齊奮,號聲震天動地,人人無不以一當(dāng)百。齊軍稍微退卻,就下令妻子及軍人子女日夜修城,三日成功,武帝大軍也來到,齊軍的圍攻被解除了。士彥拜見皇帝,撫摸著皇帝的胡須哭泣,皇帝也為之流淚。當(dāng)時皇帝想班師,士彥扣住韁繩勸諫,皇帝聽從他。拉著他的手說:“我有晉州,是平定齊國的根基,應(yīng)該好好守衛(wèi)它。“到了齊國被平定,封郝國公,位上柱國、雍州總管。宣帝即位,任徐州總管。與烏丸軌在呂梁活捉陳將吳明徹、裴忌,攻克平定淮南之地。

      隋文帝任相國,調(diào)梁士彥任亳州總管。尉遲回謀反,鑿?fù)廉a(chǎn)任行軍總管,與童耋直攻擊他。下令家僮梁默等人為前鋒,士彥接著出發(fā),所向之處都被攻下。

      到尉遲迥被乎定,任相州刺史。被深深地猜忌,就又回朝任職返回京師。閑居無事,倚仗有功,心懷怨恨,與宇文忻、劉防等人謀反。準(zhǔn)備率領(lǐng)僮仆,等候皇帝祭祀宗廟的時候發(fā)動。又想在渣州起事,攻取河北,控制黎陽關(guān),堵塞河陽路,搶劫征調(diào)的布匹來做帽子衣服,招募盜賊來做戰(zhàn)士。他的外甥裴通知道這個消息就上奏朝廷。皇帝沒有揭發(fā)他謀反的事,任他為晉州刺史,想觀察他的志向。士彥高興地告訴劉防等人說:“這是天意啊!”又請求儀同薛摩兒任長史,皇帝聽從了他。后來與公卿入朝謁見,皇帝下令逮捕士彥、宇文忻、劉防等人于行列之間。查問他們的情況,還是不服罪,又逮捕薛摩兒來到,進(jìn)行對質(zhì)。摩兒說出了全部底細(xì),說他次子梁剛垂淚苦苦勸諫,第三子梁叔諧說“作猛獸須成班“。士彥大驚失色,回頭說:? “是你殺了我!”于是伏罪被殺。終年七十二歲。

      有兒子五人。梁操字孟德,官位上開府、義鄉(xiāng)縣公,早年死去。梁剛字永固,官位大將軍、通政縣公、涇州刺史。因為勸諫父親不要謀反而獲免死罪,徙移到瓜州。梁叔諧因受牽連而被殺。

      梁默是士彥的家奴,勇猛過人。士彥每次跟隨征伐,經(jīng)常與梁默沖鋒陷陣。在周做官,官位為開府。開皇末年,以行軍總管的身份跟隨楊素征討突厥,升位大將軍。又跟隨平定楊諒,任柱國。大業(yè)五年,跟隨煬帝征討吐谷渾,盡力作戰(zhàn)而死。追贈光祿大夫。


      怡红院亚洲怡红院首页|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三区|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6女人|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亚洲黑人嫩小videos|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亚洲videos|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