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周書 > 周書·本紀·卷二

      周書·本紀·卷二

      令狐德棻

      原文

      文帝下

      魏大統元年春正月己酉,進太祖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讓王及錄尚書事,魏帝許之,乃改封安定郡公。東魏遣其將司馬子如寇潼關,太祖軍霸上,子如乃回軍自蒲津寇華州,刺史王羆擊走之。三月,太祖以戎役屢興,民吏勞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參考變通,可以益國利民便時適治者,為二十四條新制,奏魏帝行之。

      二年春三月,東魏襲陷夏州,留其將張瓊、許和守之。夏五月,秦州刺史、建中王萬俟普撥率所部叛入東魏。太祖勒輕騎追之,至河北千余里,不及而還。

      三年春正月,東魏寇龍門,屯軍蒲阪,造三道浮橋度河。又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太祖出軍廣陽,召諸將曰:“賊今掎吾三面,又造橋于河,示欲必渡,是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久與相持,其計得行,非良策也。且歡起兵以來,泰每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諸將咸曰:“賊在近,舍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及也。”.

      太祖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今者大來,兵未出郊。賊顧謂吾但自守耳,無遠斗意。又狃于得志,有輕我之心。乘此擊之,何往不克。賊雖造橋,不能徑渡。此五日中,吾取竇泰必矣。公等勿疑。”庚戌,太祖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保隴右。辛亥,謁帝而潛出軍。癸丑旦,至小關。竇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為陣,未及成列,太祖縱兵擊破之,盡俘其眾萬余人。斬泰,傳首長安。高敖曹適陷洛州,執刺史泉企,聞泰之歿,焚輜重棄城走。齊神武亦撤橋而退。企子元禮尋復洛州,斬東魏刺史杜密。太祖還軍長安。

      六月,遣儀同于謹取楊氏壁。太祖請罷行臺,帝復申前命,太祖受錄尚書事,余固讓,乃止。秋七月,征兵會咸陽。

      八月丁丑,太祖率李弼、獨孤信、梁御、趙貴、于謹、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等十二將東伐。至潼關,太祖乃誓于師曰:“與爾有眾,奉天威,誅暴亂。惟爾士,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用命則有賞,不用命則有戮。爾眾士其勉之。”遣于謹居軍前,徇地至盤豆。東魏將高叔禮守柵不下,謹急攻之,乃降。獲其戍卒一千,送叔禮于長安。戊子,至弘農。東魏將高干、陜州刺史李徽伯拒守。于時連雨,太祖乃命諸軍冒雨攻之。庚寅,城潰,斬徽伯,虜其戰士八千。高干走度河,令賀拔勝追擒之,并送長安。于是宜陽、邵郡皆來歸附。先是河南豪杰多聚兵應東魏,至是各率所部來降。

      齊神武懼,率眾十萬出壺口,趨蒲阪,將自后土濟。又遣其將高敖曹以三萬人出河南。是歲,關中饑。太祖既平弘農,因館谷五十余日。時戰士不滿萬人,聞齊神武將度,乃引軍入關。齊神武遂度河,逼華州。刺史王羆嚴守。知不可攻,乃涉洛,軍于許原西。太祖據渭南,征諸州兵皆〔未〕會。乃召諸將謂之曰:“高歡越山度河,遠來至此,天亡之時也。吾欲擊之何如?”諸將咸以眾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太祖曰:“歡若得至咸陽,人情轉騷擾。今及其新至,便可擊之。”即造浮橋于渭,令軍人赍三日糧,輕騎度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齊神武軍六十余里。齊神武聞太祖至,引軍來會。

      癸巳旦,候騎告齊神武軍且至。太祖召諸將謀之。李弼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軍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于葭蘆中,聞鼓聲而起。申時,齊神武至,望太祖軍少,競馳而進,不為行列,總萃于左軍。兵將交,太祖鳴鼓,士皆奮起。

      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隊,大破之,斬六千余級,臨陣降者二萬余人。齊神武夜遁,追至河上,復大克獲。前后虜其卒七萬。

      留其甲士二萬,余悉縱歸。收其輜重兵甲,獻俘長安。還軍渭南,于是所征諸州兵始至。乃于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進太祖柱國大將軍,增邑并前五千戶。李弼等十二將亦進爵增邑。并其下將士,賞各有差。

      遣左仆射、馮翊王元季海為行臺,與開府獨孤信率步騎二萬向洛陽;洛州刺史李顯趨荊州;賀拔勝、李弼渡河圍蒲阪。牙門將高子信開門納勝軍,東魏將薛崇禮棄城走,勝等追獲之。太祖進軍蒲阪,略定汾、絳。于是許和殺張瓊以夏州降。初,太祖自弘農入關后,東魏將高敖曹圍弘農,聞其軍敗,退守洛陽。獨孤信至新安,敖曹復走度河,信遂入洛陽。東魏潁川長史賀若統與密縣人張儉執刺史田迅舉城降。滎陽鄭榮業、鄭偉等攻梁州,擒其刺史鹿永吉;清河人崔彥穆、檀琛攻滎陽,擒其郡守蘇定:皆來附。自梁、陳已西,將吏降者相屬。

      于是東魏將堯雄、趙育、是云寶出潁川,欲復降地。太祖遣儀同宇文貴、梁遷等逆擊,大破之。趙育來降。東魏復遣將任祥率河南兵與雄合,儀同怡峰與貴、遷等復擊破之。又遣都督韋孝寬取豫州。是云寶殺其東揚州刺史那(樁)〔椿〕,以州來附。四年春三月,太祖率諸將入朝。禮畢,還華州。

      七月,東魏遣其將侯景、厙狄干、高敖曹、(元)〔韓〕軌、可朱渾元、莫多婁貸文等圍獨孤信于洛陽。齊神武繼其后。先是,魏帝將幸洛陽拜園陵,會信被圍,詔太祖率軍救信,魏帝亦東。八月庚寅,太祖至谷城,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來逆,臨陣斬貸文,元單騎遁免,悉虜其眾送弘農。遂進軍瀍東。是夕,魏帝幸太祖營,于是景等夜解圍去。

      及旦,太祖率輕騎追之,至于河上。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陣,與諸軍合戰。

      太祖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因此軍中擾亂。都督李穆下馬授太祖,軍以復振。于是大捷,斬高敖曹及其儀同李猛、西兗州刺史宋顯等,虜其甲士一萬五千,赴河死者以萬數。是日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并不利,又未知魏帝及太祖所在,皆棄其卒先歸。開府李虎、念賢等為后軍,遇信等退,即與俱還。由是乃班師,洛陽亦失守。大軍至弘農,守將皆已棄城西走。所虜降卒在弘農者,因相與閉門拒守。

      進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大軍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而前后所虜東魏士卒,皆散在民間,乃謀為亂。及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乃與公卿輔魏太子出次渭北。關中大震恐,百姓相剽劫。于是沙苑所俘軍人趙青雀、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青雀據長安子城,伏德保咸陽,與太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師。長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雀,每日接戰。魏帝留止閿鄉,遣太祖討之。長安父老見太祖至,悲且喜曰:“不意今日復得見公!”士女咸相賀。華州刺史導率軍襲咸陽,斬思慶,擒伏德,南度渭與太祖會攻青雀,破之。太傅梁景睿先以疾留長安,遂與青雀通謀,至是亦伏誅。關中于是乃定。魏帝還長安,太祖復屯華州。冬十一月,東魏將侯景攻陷廣州。

      十二月,是云寶襲洛陽,東魏將王元軌棄城走。都督趙剛襲廣州,拔之。自襄、廣以西城鎮復內屬。五年冬,大閱于華陰。

      六年春,東魏將侯景出三鵶,將侵荊州,太祖遣開府李弼、獨孤信各率騎五千出武關,景乃退還。夏,茹茹度河至夏州,太祖召諸軍屯沙苑以備之。七年春三月,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伏據上郡叛,遣開府于謹討平之。

      冬十一月,太祖奏行十二條制,恐百官不勉于職事,又下令申明之。

      八年夏四月,大會諸軍于馬牧。冬十月,齊神武侵汾、絳,圍玉壁。太祖出軍蒲阪,將擊之。軍至皂莢,齊神武退。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十二月,魏帝狩于華陰,大饗將士。太祖率諸將朝于行在所。

      九年春,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舉州來附,太祖帥師迎之,令開府李遠為前軍。至洛陽,遣開府于謹攻柏谷塢,拔之。三月,齊神武至河北。太祖還軍瀍上以引之。齊神武果度河,據邙山為陣,不進者數日。太祖留輜重于瀍曲,士皆銜枚,夜登邙山。未明,擊之,齊神武單騎為賀拔勝所逐,僅而獲免。太祖率右軍若干惠等大破齊神武軍,悉虜其步卒。

      趙貴等五將軍居左,戰不利。齊神武軍復合,太祖又不利,夜乃引還。既入關,屯渭上。齊神武進至陜,開府達奚武等率軍御之,乃退。太祖以邙山之戰,諸將失律,上表請自貶。魏帝報曰:“公膺期作宰,義高匡合,仗鉞專征,舉無遺算。朕所以垂拱九載,實資元輔之力,俾九服寧謐,誠賴翊贊之功。今大寇未殄,而以諸將失律,便欲自貶,深虧體國之誠。宜抑此謙光,恤予一人。”于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冬十月,大閱于櫟陽,還屯華州。

      十年夏五月,太祖入朝。

      秋七月,魏帝以太祖前后所上二十四條及十二條新制,方為中興永式,乃命尚書蘇綽更損益之,總為五卷,班于天下。于是搜簡賢才,以為牧守令長,皆依新制而遣焉。數年之間,百姓便之。

      冬十月,大閱于白水。

      十一年春三月,令曰:

      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諸侯內立百官者,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蓋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是以博訪賢才,助己為治。若其知賢也,則以禮命之。

      其人聞命之日,則慘然曰:“凡受人之事,任人之勞,何舍己而從人。”又自勉曰:“天生俊士,所以利時。彼人主者,欲與我為治,安可茍辭。”于是降心而受命。及居官也,則晝不甘食,夜不甘寢,思所以上匡人主,下安百姓;不遑恤其私而憂其家,故妻子或有饑寒之弊而不顧也。于是人主賜之以俸祿,尊之以軒冕,而不以為惠也。賢臣受之,亦不以為德也。位不虛加,祿不妄賜。為人君者,誠能以此道授官,為人臣者,誠能以此情受位,則天下之大,可不言而治矣。昔堯、舜之為君,稷、契之為臣,用此道也。及后世衰微,此道遂廢,乃以官職為私恩,爵祿為榮惠。人君之命官也,親則授之,愛則任之。人臣之受位也,可以尊身而潤屋者,則迂道而求之;損身而利物者,則巧言而辭之。于是至公之道沒,而奸詐之萌生。天下不治,正為此矣。

      今圣主中興,思去澆偽。諸在朝之士,當念職事之艱難,負闕之招累,夙夜兢兢,如臨深履薄。才堪者,則審己而當之;不堪者,則收短而避之。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虛受,則淳素之風,庶幾可反。冬十月大閱于白水,遂西狩岐陽。

      十二年春,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反。瓜州民張保害刺史成慶,以州應仲和。

      太祖遣開府獨孤信討之。東魏遣其將侯景侵襄州,太祖遣開府若干惠率輕騎擊之。至穰,景遁去。

      夏五月,獨孤信平涼州,擒仲和,遷其民六千余家于長安。瓜州都督令狐延起義誅張保,瓜州平。

      七月,太祖大會諸軍于咸陽。

      九月,齊神武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力戰拒守,齊神武攻圍六旬不能下,其士卒死者什二三。會齊神武有疾,燒營而退。十三年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于方城。是月,齊神武薨。其子澄嗣,是為文襄帝。與其河南大行臺侯景有隙,景不自安,遣使請舉河南六州來附。齊文襄遣其將韓軌、厙狄干等圍景于潁川。三月,太祖遣開府李弼率軍援之,軌等遁去。景請留收輯河南,遂徙鎮豫州。

      于是遣開府王思政據潁川,弼引軍還。

      秋七月,侯景密圖附梁。太祖知其謀,悉追還前后所配景將士。景懼,遂叛。

      冬,太祖奉魏帝西狩于岐陽。

      十四年春,魏帝詔封太祖長子毓為寧都郡公,食邑三千戶。初,太祖以平元顥、納孝莊帝之功,封寧都縣子,至是改縣為郡,而以封毓,用彰勤王之始也。

      夏五月,進授太祖太師。太祖奉魏太子巡撫西境,自新平出安定,登隴,刻石紀事。下安陽,至原州,歷北長城,大狩。將東趣五原,至蒲川,聞魏帝不豫,遂還。既至,帝疾已愈,于是還華州。

      是歲,東魏遣其將高岳、慕容紹宗、劉豐生等,率眾十余萬圍王思政于潁川。

      十五年春,太祖遣大將軍趙貴帥軍至穰,兼督東南諸州兵以援思政。高岳起堰,引洧水以灌城,自潁川以北皆為陂澤,救兵不得至。

      夏六月,潁川陷。初,侯景自豫州附梁,后遂度江,圍建業。梁司州刺史柳仲禮以本朝有難,帥兵援之。梁竟陵郡守孫暠舉郡來附,太祖使大都督符貴往鎮之。及景克建業,仲禮還司州,率眾來寇,暠以郡叛。太祖大怒。

      冬十一月,遣開府楊忠率兵與行臺仆射長孫儉討之,攻克隨郡。忠進圍仲禮長史馬岫于安陸。

      是歲,盜殺齊文襄于鄴,其弟洋討賊,擒之,仍嗣其事,是為文宣帝。

      十六年春正月,柳仲禮率眾來援安陸,楊忠逆擊于漴頭,大破之,擒仲禮,悉虜其眾。馬岫以城降。

      三月,魏帝封太祖第二子震為武邑公,邑二千戶。先是,梁雍州刺史、岳陽王察與其叔父荊州刺史、湘東王繹不睦,乃稱蕃來附,遣其世子嶚為質。及楊忠擒仲禮,繹懼,復遣其子方平來朝。

      夏五月,齊文宣廢其主元善見而自立。

      秋七月,太祖率諸軍東伐,拜章武公導為大將軍,總督留守諸軍事,屯涇北以鎮關中。

      九月丁巳,軍出長安。時連雨,自秋及冬,諸軍馬驢多死。遂于弘農北造橋濟河,自蒲阪還。于是河南自洛陽,河北自平陽以東,遂入于齊矣。

      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總百揆。梁邵陵王蕭綸侵安陸,大將軍楊忠討擒之。

      冬十月,太祖遣大將軍王雄出子午,伐上津、魏興;大將軍達奚武出散關,伐南鄭。

      魏廢帝元年春,王雄平上津、魏興,以其地置東梁州。

      夏四月,達奚武圍南鄭,月余,梁州刺史、宜豐侯蕭循以州降。武執循還長安。

      秋八月,東梁州民叛,率眾圍州城,太祖復遣王雄討之。侯景之克建業也,還奉梁武帝為主。居數旬,梁武以憤恚薨。景又立其子綱,尋而廢綱自立。歲余,綱弟繹討景,擒之,遣其舍人魏彥來告,仍嗣位于江陵,是為元帝。

      二年春,魏帝詔太祖去丞相大行臺,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二月,東梁州平,遷其豪帥于雍州。

      三月,太祖遣大將軍、魏安公尉遲迥率眾伐梁武陵王蕭紀于蜀。

      夏四月,太祖勒銳騎三萬西踰隴,度金城河,至姑臧。吐谷渾震懼,遣使獻其方物。

      五月,蕭紀潼州刺史楊干運以州降,引迥軍向成都。

      秋七月,太祖自姑臧至于長安。

      八月,克成都,劍南平。

      冬十一月,尚書元烈謀作亂,事發,伏誅。

      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又改置州郡及縣:改東雍為華州,北雍為宜州,南雍為蔡州,華州為同州,北華為鄜州,東秦為隴州,南秦為成州,北秦為交州,東荊為淮州,南荊為昌州,東夏為延州,南夏為長州,東梁為金州,南梁為隆州,北梁為靜州,陽都為汾州,南汾為勛州,汾州為丹州,南豳為寧州,南岐為鳳州,南洛為上州,南廣為淯州,南襄為湖州,西涼為甘州,西郢為鴻州,西益為利州,東巴為集州,北應為輔州,恒州為均州,沙州為深州,寧州為麓州,義州為巖州,新州為溫州,江州為沔州,西安為鹽州,安州為始州,并州為隨州,肆州為塘州,冀州為順州,淮州為純州,揚州為潁州,司州為憲州,南平為升州,南郢為歸州,青州為眉州。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縣二百三十。自元烈誅,魏帝有怨言。魏淮安王育、廣平王贊等垂泣諫之,帝不聽。于是太祖與公卿定議,廢帝,尊立齊王廓,是為恭帝。魏恭帝元年夏四月,帝大饗群臣。魏史柳虬執簡書于朝曰:“廢帝,文皇帝之嗣子。年七歲,文皇帝托于安定公曰:“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宜勉之。”公既受茲重寄,居元輔之任,又納女為皇后,遂不能訓誨有成,致令廢黜,負文皇帝付屬之意,此咎非安定公而誰?”太祖乃令太常盧辯作誥諭公卿曰:“嗚呼!我群后暨眾士,維文皇帝以襁褓之嗣托于予,訓之誨之,庶厥有成。

      而予罔能革變厥心,庸暨乎廢,墜我文皇帝之志。嗚呼!茲咎予其焉避。予實知之,矧爾眾人之心哉。惟予之顏,豈惟今厚,將恐來世以予為口實。”乙亥,詔封太祖子邕為輔城公,憲為安城公,邑各二千戶。茹茹乙旃達官寇廣武。

      五月,遣柱國趙貴追擊之,斬首數千級,收其輜重而還。

      秋七月,太祖西狩至于原州。

      梁元帝遣使請據舊圖以定疆界,又連結于齊,言辭悖慢。太祖曰:“古人有言“天之所棄,誰能興之”,其蕭繹之謂乎。”冬十月壬戌,遣柱國于謹、中山公護、大將軍楊忠、韋孝寬等步騎五萬討之。

      十一月癸未,師濟于漢。中山公護與楊忠率銳騎先屯其城下,據江津以備其逸。丙申,謹至江陵,列營圍守。辛亥,進攻城,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殺之,并虜其百官及士民以歸。沒為奴婢者十余萬,其免者二百余家。立蕭察為梁主,居江陵,為魏附庸。梁將王僧辯、陳霸先于丹陽立梁元帝第九子方智為主。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后,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后,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

      二年,梁廣州刺史王琳寇邊。冬十一月,遣大將軍豆盧寧帥師討之。

      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禮,建六官。以太祖為太師、大冢宰,柱國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初,太祖以漢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統中,乃命蘇綽、盧辯依周制改創其事,尋亦置六卿官,然為撰次未成,眾務猶歸臺閣。至是始畢,乃命行之。

      夏四月,太祖北巡狩。

      秋七月,度北河。王琳遣使來附,以琳為大將軍、長沙郡公。魏帝封太祖子直為秦郡公,招為正平公,邑各一千戶。九月,太祖有疾,還至云陽,命中山公護受遺輔嗣子。

      冬十月乙亥,崩于云陽宮,還長安發喪。時年五十二。甲申,葬于成陵,謚曰文公。孝閔帝受禪,追尊為文王,廟曰太祖。武成元年,追尊為文皇帝。

      太祖知人善任使,從諫如流,崇尚儒術,明達政事,恩信被物,能駕馭英豪,一見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獲囚俘,釋而用之,河橋之役,率以擊戰,皆得其死力。諸將出征,授以方略,無不制勝。性好樸素,不尚虛飾,恒以反風俗,復古始為心。史臣曰:水歷將終,群兇放命,或威權震主,或釁逆滔天。咸謂大寶可以力征,神物可以求得,莫不窺窬九鼎,睥睨兩宮,而誅夷繼及,亡不旋踵。是知巨君篡盜,終成建武之資;仲潁兇殘,實啟當涂之業。天命有底,庸可滔乎。

      太祖田無一成,眾無一旅,驅馳戎馬之際,躡足行伍之間。屬與能之時,應啟圣之運,鳩集義勇,糾合同盟,一舉而殄仇讎,再駕而匡帝室。于是內詢帷幄,外仗材雄,推至誠以待人,弘大順以訓物。高氏籍甲兵之眾,恃戎馬之強,屢入近畿,志圖吞噬。及英謀電發,神旆風馳,弘農建城濮之勛,沙苑有昆陽之捷。

      取威定霸,以弱為強。紹元宗之衰緒,創隆周之景命。南清江漢,西舉巴蜀,北控沙漠,東據伊瀍。乃擯落魏晉,憲章古昔,修六官之廢典,成一代之鴻規。德刑并用,勛賢兼敘,遠安邇悅,俗阜民和。億兆之望有歸,揖讓之期允集。功業若此,人臣以終。盛矣哉!非夫雄略冠時,英姿不世,天與神授,緯武經文者,孰能與于此乎。昔者,漢獻蒙塵,曹公成夾輔之業;晉安播蕩,宋武建匡合之勛。

      校德論功,綽有余裕。

      至于渚宮制勝,闔城孥戮;茹茹歸命,盡種誅夷:雖事出于權道,而用乖于德教。周祚之不永,或此之由乎。


      譯文

      魏大統元年(535)春正月二日,太祖升任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

      太祖堅持不受郡王之封及錄尚書事之職,魏帝答應,于是改封安定郡公。

      東魏派將領司馬子如侵犯潼關,太祖駐軍霸上,司馬子如撤軍,從蒲津侵犯華州,被刺史王羆擊退。

      三月,由于戰爭、勞役不息,官民勞頓困苦,太祖就命令部屬參酌古今成例,加以變通,選擇可以益國利民,合乎農時,宜于施政的,定出二十四條新制,奏請魏帝推行。

      二年(536)春三月,東魏攻陷夏州,留將領張瓊、許和鎮守。

      夏五月,秦州刺史、建中王萬俟普撥率領部屬叛變,竄入東魏。

      太祖指揮輕裝騎兵追趕,在黃河以北追趕一千余里,沒有追上,將軍隊撤回。

      三年(537)春正月,東魏侵犯龍門,駐軍蒲坂,造三道浮橋,打算渡過黃河。

      又派將領竇泰進攻潼關,高敖曹包圍洛州。

      太祖從廣陽出軍,召集眾將說:“如今賊軍從三面拖住我軍,又在黃河上架起浮橋,顯示定要渡河,這是想吸引我軍,使竇泰乘機西進。

      我軍與賊軍久久相持不下,賊軍詭計即可得逞,這不是好的計策。

      況且高歡起兵以來,竇泰必任先鋒,其部下多精銳士卒,屢屢告捷而驕傲自滿。

      如今出其不意,突施襲擊,一定可擊敗他。

      一旦擊敗竇泰,高歡必不戰而自退。”諸將都說:“賊軍在近處,舍棄近敵而奔襲遠賊,倘若失利,后悔就來不及了。”太祖說:“前時高歡再度襲擊潼關,我軍未過霸上。

      如今敵人大舉來犯,而我軍尚未走出京郊。

      賊人以為我軍只圖自守,并無遠行迎戰的打算,又傲慢成性,輕視我軍。

      乘此進攻,為何不可取勝?賊軍雖已造橋,但無法迅速渡河。

      這五日之內,我必定活捉竇泰。

      各位不要懷疑。”八日,太祖率騎兵六千人返回長安,揚言要保衛隴山以西。

      九日,朝見皇帝后,悄悄出兵。

      十一日黎明,抵達小關。

      竇泰突然聽說我軍開到,驚慌恐懼,背靠山崗布陣,陣勢尚未布好,太祖放手猛攻,大敗敵軍,將其部眾一萬余人全部俘虜。

      斬殺竇泰,把他的首級傳示長安。

      高敖曹恰在此時攻陷洛州,捉住刺史泉企,聽說竇泰被殺,就焚毀軍用物資,棄城而逃。

      齊神武也撤橋退兵。

      泉企之子泉元禮隨即收復洛州,斬東魏刺史杜密。

      太祖領軍返回長安。

      六月,派儀同于謹攻占楊氏壁。

      太祖請求取消行臺之職,魏帝又申明上次的詔命,太祖接受錄尚書事一職,對其他職務再三謙讓,魏帝同意。

      秋七月,征調軍隊,在咸陽會合。

      八月十四日,太祖率領李弼、獨孤信、梁御、趙貴、于謹、若干惠、怡峰、劉亮、王直心、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等十二名將領東征。

      抵達潼關后,太祖告誡將士道:“我與你們眾將士,上奉天威,誅滅暴亂。

      你們將士,要整理好自己的盔甲兵器,準備作戰,不得因貪財而輕敵,不得害民以逞威。

      效力則有賞賜,不效力則有懲罰。

      各位將士要自我勉勵。”派于謹居大軍之前,一路進攻至般木豆。

      東魏將領高叔禮固守柵欄,攻不進去,于謹加緊進攻,高叔禮投降。

      俘虜其士卒一千人,將高叔禮送到長安。

      二十五日,抵達弘農。

      東魏將領高干、陜州刺史李徽伯固守。

      當時連綿多雨,太祖命令各軍冒雨進攻。

      二十七日,城墻崩塌,斬李徽伯,俘虜其戰士八千人。

      高干逃走,渡過黃河,令賀拔勝追上捉住,一塊押送長安。

      于是宜陽、邵郡都來歸附。

      最初,黃河以南豪杰大多聚兵響應東魏,到這時都率部屬前來投降。

      齊神武害怕,率軍十萬從壺口出發,向蒲坂推進,準備從后土渡河。

      又派將領高敖曹率三萬人從黃河以南出兵。

      當年,關中饑荒。

      太祖平定弘農后,在當地籌措軍糧五十余天。

      當時戰士不到一萬人,聽說齊神武即將渡黃河,就領軍入據潼關。

      齊神武渡過黃河,進逼華州。

      刺史王羆嚴密防守。

      齊神武知道無法攻克,就涉過洛水,駐扎在許原以西。

      太祖占據渭水以南,征調各州兵馬,均未會合。

      于是召集諸將,對他們說:“高歡翻過高山,渡過黃河,從遠處來到這里,這真是上天滅亡他的機會。

      我打算進攻他,怎么樣?”諸將都認為敵眾我少,難以抵擋,請求等高歡向西再深入一些,以相機行事。

      太祖說:“高歡如果得以抵達咸陽,人心就會騷動。

      如今等他剛到,便可進攻。”立即在渭水上建造浮橋,令軍人準備三日干糧,騎兵輕裝渡過渭水,軍用物資從南岸沿渭水西行。

      冬十月一日,到達沙苑,距離齊神武軍營有六十余里。

      齊神武聽說太祖軍到,率兵前來迎戰。

      二日黎明,巡邏騎兵報告齊神武軍將至。

      太祖召集諸將商議。

      李弼說:“敵眾我寡,不可在平坦地帶布陣。

      由此往東十里有渭水彎曲之處,可以先占據以待敵軍。”于是進軍到渭曲,背靠渭水,布成東西陣勢,李弼在右,趙貴在左。

      命令將士都藏在蘆葦叢中,以鼓聲為號。

      申時,齊神武軍隊開到,遠遠看見太祖兵少,競相急馳而進,不成陣勢,集中兵力向左軍沖去。

      兩軍將要接觸,太祖擊鼓,將士都奮勇沖出。

      于謹等六軍與敵交戰,李弼等人率領鐵甲騎兵進攻敵軍腰部,將敵軍大隊分割成兩塊,大破敵軍,斬首六千余級,臨陣投降者二萬余人。

      齊神武乘夜逃跑,太祖追到黃河岸邊,又俘虜許多敵人。

      前后共俘虜敵軍士卒七萬人。

      留下帶甲士兵二萬,其余的都放他們回去。

      沒收其輜重武器盔甲,獻俘于長安。

      當軍隊撤回渭水南岸時,所征調的各州兵馬才到。

      太祖準許參戰士兵每人在戰場植樹一株,以表彰戰功。

      升太祖為柱國大將軍,食邑增至五千戶。

      李弼等十二名將領也都進爵,增加食邑之戶。

      下屬將士各有賞賜。

      太祖派左仆射、馮翊王元季海為行臺,與開府獨孤信率領步兵、騎兵共二萬人向洛陽推進;洛州刺史李顯挺進荊州;賀拔勝、李弼渡過黃河,圍攻蒲坂。

      牙門將高子信打開城門,讓賀拔勝軍入據蒲坂,東魏將領薛崇禮棄城而逃,被賀拔勝等人追上捉住。

      太祖進軍蒲坂,平定汾州、絳州。

      許和殺死張瓊,以夏州投降。

      當初,太祖從弘農入潼關后,東魏將領高敖曹包圍弘農,聽說東魏軍失利,退守洛陽。

      獨孤信到新安,高敖曹渡過黃河而逃,獨孤信于是入據洛陽。

      東魏潁川長史賀若統與密縣人張儉捉住刺史田迅,以城來降。

      滎陽人鄭榮業、鄭偉等進攻梁州,活捉梁州刺史鹿永吉;清河人崔彥穆、檀琛進攻滎陽,活捉郡守蘇定,都前來歸附。

      從梁州、陳州以西,東魏的文武官員投降者接連不斷。

      于是東魏將領堯雄、趙育、是云寶等人從潁川出兵,想收復已降之地。

      太祖派儀同宇文貴、梁遷等人迎擊,大敗敵軍。

      趙育前來投降。

      東魏又派將領任祥率領黃河以南之兵,與堯雄會合,儀同怡峰與趙貴、梁遷又將其擊敗。

      又派都督韋孝寬攻占豫州。

      是云寶殺掉東魏東揚州刺史那椿,以東揚州來降。

      四年(538)春三月,太祖率領諸將入朝,拜謁皇帝。

      禮儀結束后,返回華州。

      七月,東魏派將領侯景、厙狄干、高敖曹、韓軌、可朱渾元、莫多婁貸文等人把獨孤信包圍在洛陽。

      齊神武跟在后面。

      最初,魏帝打算駕幸洛陽祭祀陵園,恰好獨孤信被圍,詔令太祖率軍援救獨孤信,魏帝也隨軍東去。

      八月三日,太祖抵達谷城,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前來迎戰,在戰陣上斬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匹馬而逃,將其部眾全部俘虜,解送弘農。

      于是進軍氵廛水東岸。

      當晚,魏帝駕幸太祖軍營,侯景等人連夜解圍而去。

      天明時,太祖率領輕裝騎兵追趕,抵達黃河岸邊。

      侯景等人北據河橋,南連邙山,布下陣勢,與諸軍交戰。

      太祖的坐騎被亂箭射中,驚駭遠奔,不知所在,軍中因此混亂。

      都督李穆下馬,將坐騎讓給太祖,全軍士氣重新振作。

      終于獲得大捷,斬高敖曹及其儀同李猛、西兗州刺史宋顯等人,俘虜其帶甲將士一萬五千人,跳入黃河而溺死者上萬人。

      當天布陣又大,首尾相距極遠,從天明到午后,交戰數十次,濃霧蔽野,互不相知。

      獨孤信、李遠在右,趙貴、怡峰在左,作戰均告失利。

      又不知魏帝及太祖的位置,于是都丟棄他們的部下,自己先回來。

      開府李虎、念賢等人為后軍,遇見獨孤信等人退卻,就同他們一塊返回。

      因此全軍撤回,洛陽也告失守。

      大軍到弘農時,守將都已棄城西逃。

      在弘農的被俘降兵,趁機關上城門抵抗。

      太祖攻克弘農,處死降兵首領數百人。

      大軍東征時,關中留守兵員較少,而前后俘虜的東魏士兵,都散在民間,于是圖謀叛亂。

      等李虎等人到長安時,想不出辦法,只得與公卿輔佐魏太子出居渭水以北。

      關中極為震驚恐慌,百姓互相搶掠。

      沙苑俘兵趙青雀、雍州百姓于伏德等人反叛。

      趙青雀占領長安小城,于伏德據守咸陽,與太守慕容思慶各自收編降卒,抵抗返回的軍隊。

      長安大城百姓都相繼抵抗趙青雀,每日交戰。

      魏帝留居閿鄉,派太祖前去討伐。

      長安父老見太祖到來,又悲又喜地說:“沒想到今日又能見到您!”成年男女都互相祝賀。

      華州刺史宇文導率軍襲擊咸陽,斬慕容思慶,活捉于伏德,又南渡渭水,與太祖合攻趙青雀,將其擊敗。

      太傅梁景睿原先因病留在長安,與趙青雀共同謀反,到這時也被處死。

      關中至此才得安定。

      魏帝返回長安,太祖仍駐軍華州。

      冬十一月,東魏將領侯景攻陷廣州。

      十二月,是云寶襲擊洛陽,東魏將領王元軌棄城逃走。

      都督趙剛襲擊廣州,將其攻克。

      自襄州、廣州以西的城鎮重新歸屬我國。

      五年(539)冬,在華陰舉行大閱兵。

      六年(540)春,東魏將領侯景從三亞鳥出兵,打算侵犯荊州,太祖派開府李弼、獨孤信各領騎兵五千人從武關出發,侯景退兵。

      夏季,蠕蠕渡過黃河到夏州,太祖征調各軍屯集沙苑,以作防備。

      七年(541)春三月,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伏占據上郡叛亂,派開府于謹將其討平。

      冬十一月,太祖上奏,準予推行十二條制,擔心百官不勤于職守,又下令重申。

      八年(542)夏四月,在馬牧集合各軍,舉行大閱兵。

      冬十月,齊神武侵犯汾州、絳州,包圍玉壁。

      太祖軍從蒲坂出兵,準備進攻。

      軍隊抵達皂莢時,齊神武撤退。

      太祖渡過汾水追擊,齊神武逃走。

      十二月,魏帝在華陰圍獵,舉行盛大宴會款待將士。

      太祖率領眾將赴皇帝居處朝見。

      九年(543)春,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以全州前來歸附,太祖率軍迎接,令開府李遠擔任前軍。

      到洛陽時,派開府于謹攻占柏谷塢。

      三月,齊神武抵達黃河北岸。

      太祖回軍氵廛水,以引誘敵軍。

      齊神武果然渡過黃河,占據邙山,布下陣勢,連續數日不進攻。

      太祖把軍用物資留在氵廛水拐彎處,士兵皆銜枚,乘夜登上邙山。

      天未明,發動進攻,齊神武一人騎著馬被賀拔勝追趕,僥幸逃脫。

      太祖率右軍若干惠等人大敗敵軍,將其步兵全部俘虜。

      趙貴等五名將領在左方,作戰失利。

      齊神武軍重新集結,太祖作戰又失利,連夜撤退。

      入潼關,屯兵渭水。

      齊神武進抵陜州,開府達奚武等人率軍抵抗,使其退卻。

      太祖由于邙山之戰,諸將不守紀律,上表請求將自己降職。

      魏帝回答道:“你承受天命為宰相,正氣凜然,匡合天下,受命征討,神機妙算。

      朕能不費氣力在位九年,全仗你的效力;使天下安寧,也全仗你的輔佐之功。

      如今大敵未平,而由于諸將失去約束,便請求自降官職,實在有虧于你對國家的忠誠。

      應當暫且抑止這種謙讓的風度,顧惜我本人。”于是廣泛招募關、隴一帶豪族,以增加兵力。

      冬十月,在櫟陽舉行大規模閱兵,其后仍駐軍華州。

      十年(544)夏五月,太祖入朝。

      秋七月,魏帝把太祖前后上奏的二十四條及十二條新制,一并作為復興朝政的永久典章,又命令尚書蘇綽再作增刪,合為五卷,頒布天下。

      搜羅選拔賢能之士,任命他們擔任刺史、郡守、縣令、里長,都依照新制派遣任命。

      過了幾年,百姓就適應了新制。

      冬十月,在白水舉行大規模閱兵。

      十一年(545)春三月,下令說:“古代的帝王之所以外封諸侯而內設百官,并不是打算顯示自己的富貴和尊榮,而是因為天下極大,非一個人所能單獨治理,所以廣泛尋訪賢能之士,以幫助自己治理。

      如果了解他是賢才,就依照禮節來任命他。

      這人聽到任命的消息時,就會悲傷地說:“凡受人委托,必將為人效勞,為什么舍棄自己而服從別人呢?”又自勉道:“上天降生俊杰之士,是為了有益時世。

      君王打算與我一塊治理天下,怎么可以推辭呢?”于是抑制心志而接受任命。

      在任職期間,白天食而不知其味,夜間不得安睡,思慮如何才能輔佐君王,安撫百姓;無暇顧念私事,擔憂家人,所以妻子孩兒有時遭受饑寒之苦而不能照顧。

      于是君王賜給他俸祿,封給他官位爵號,并不認為是施舍的恩惠。

      賢臣接受了,也并不認為應當感激。

      官職不隨意升遷,俸祿不隨意賞賜。

      為君王者,確實能依照這個原則任命官員;為臣子者,確實能以這種感情接受任命,那么天下雖大,也可無為而治了。

      從前堯、舜為君,稷、契為臣,都是依照這個原則。

      等到后世衰微,這個原則逐漸被廢棄,竟把任命官職當作私人的恩典,把享受爵祿當作個人的榮耀。

      君王任命官員時,只要與自己親近的就授給他官職,只要自己寵愛的就任用他。

      臣子在接受任命時,凡可以使自己尊崇而富有的,即便走邪路也要謀求;凡對自己有害而有利于他人的,那就花言巧語加以推辭。

      于是極公正的原則消失了,而作奸欺詐之風滋長起來。

      天下無法治理,正是因為這樣。

      “如今圣明君王振興我朝,考慮消除浮薄虛偽的風氣。

      各位官員應當體念任職之艱難,受命之煩累,日夜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踏薄冰。

      才能可以勝任的,則謹慎地予以承擔;無法勝任者,則抑制己之短處而避開它。

      倘若官職不任意升遷,爵位不無故授封,那么誠樸的風氣,差不多就可返回了。”冬十月,在白水舉行大規模閱兵,又西赴岐陽圍獵。

      十二年(546)春,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反叛。

      瓜州百姓張保殺害刺史成慶,以全州響應宇文仲和。

      太祖派開府獨孤信征討。

      東魏派將領侯景侵犯襄州,太祖派開府若干惠率領輕裝騎兵迎擊。

      到達穰地時,侯景逃走。

      夏五月,獨孤信平定涼州,活捉宇文仲和,將涼州百姓六千余家遷到長安。

      瓜州都督令狐延殺掉張保,瓜州平定。

      七月,太祖在咸陽舉行大規模閱兵。

      九月,齊神武包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盡力抵御,齊神武圍攻六十天未能占領,其士卒死者十之二三。

      恰巧齊神武患病,就燒掉軍營退兵。

      十三年(547)春正月,蠕蠕侵犯高平,抵達方城。

      當月,齊神武去世。

      其子高澄繼位,這是文襄帝。

      高澄與其河南大行臺侯景不和,侯景不安,派使者請求以黃河以南六州前來歸附。

      齊文襄派將領韓軌、厙狄干等人把侯景包圍在潁川。

      三月,太祖派開府李弼率兵支援侯景,韓軌等人逃去。

      侯景請求留下,以平定黃河以南,于是移守豫州。

      太祖派開府王思政據守潁川,李弼領軍返回。

      秋七月,侯景秘密圖謀歸附梁國。

      太祖知道了他的陰謀,連忙把前后配置給侯景的將士全部要回。

      侯景恐懼,于是叛變。

      冬,太祖奉護魏帝西去岐陽圍獵。

      十四年(548)春,魏帝詔封太祖長子宇文毓為寧都郡公,食邑三千戶。

      當初,太祖以平定元顥、接納孝莊帝的功勞,封寧都縣子,到這時改縣為郡,又拿這個爵位封給宇文毓,用來表彰他最先為王事盡力。

      夏五月,授太祖為太師。

      太祖奉護魏太子視察西部邊境,從新平出發,經過安定,登上隴山,刻下石碑以記此事。

      又經過安陽,到原州,經過北長城,舉行大規模圍獵。

      準備東赴五原,抵達蒲川,聽說魏帝患病,于是返回。

      回來后,皇帝疾病已經痊愈,就返回華州。

      當年,東魏派將領高岳、慕容紹宗、劉豐生等人,率軍十余萬人把王思政包圍在潁川。

      十五年(549)春,太祖派大將軍趙貴率軍到穰地,同時監督東南諸州軍隊援助王思政。

      高岳修筑堤堰,引氵有水灌城,從潁川以北都變成沼澤,援軍無法抵達。

      夏六月,潁川陷落。

      當初,侯景從豫州歸附梁國,后來渡過長江,包圍建業。

      梁國司州刺史柳仲禮由于本朝有難,率兵救援。

      梁國竟陵郡守孫詗舉郡前來歸附,太祖派大都督符貴前去鎮守。

      侯景攻克建業后,柳仲禮返回司州,率兵來犯,孫詗舉郡叛變。

      太祖大怒。

      冬十一月,派開府楊忠率軍,與行臺仆射長孫儉前去討伐,攻克隨郡。

      楊忠繼續推進,把柳仲禮的長史馬岫包圍在安陸。

      當年,強盜在鄴城殺死齊文襄,其弟高洋討伐賊人,將其活捉,于是繼承帝位,這是文宣帝。

      十六年(550)春正月,柳仲禮率軍前來支援安陸,楊忠在氵崇頭迎擊,將其打得大敗,活捉柳仲禮,俘虜其全部部眾。

      馬岫在安陸投降。

      三月,魏帝封太祖次子宇文震為武邑公,食邑二千戶。

      最初,梁國雍州刺史、岳陽王蕭鮞與其叔父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不和,就自稱藩國前來歸附,送其嫡長子蕭貮為人質。

      楊忠活捉柳仲禮后,蕭繹害怕,又送其兒子蕭方平前來朝見。

      夏五月,齊文宣廢除其主元善見,自立為帝。

      秋七月,太祖率領各軍東征,任命章武公宇文導為大將軍,總督留守諸軍事,屯兵涇水北岸,以鎮守關中。

      九月十日,大軍從長安出發。

      當時霪雨連綿,從秋天一直下到入冬,各軍的馬匹、驢子大多死掉。

      在弘農以北造浮橋渡過黃河,從蒲坂返回。

      于是黃河以南從洛陽以東、黃河以北從平陽以東地區,都被劃入齊國境內。

      十七年(551)春三月,魏文帝駕崩,皇太子繼位,太祖以冢宰身份總領百官。

      梁國邵陵王蕭綸侵犯安陸,大將軍楊忠前去討伐,活捉蕭綸。

      冬十月,太祖派大將軍王雄從子午出兵,進攻上津、魏興;派大將軍達奚武從散關出兵,討伐南鄭。

      魏廢帝元年(552)春,王雄平定上津、魏興,在這個地區設置東梁州。

      夏四月,達奚武包圍南鄭,一個多月后,梁州刺史、宜豐侯蕭循以州投降。

      達奚武捉住蕭循,返回長安。

      秋八月,東梁州百姓反叛,包圍州城,太祖又派遣王雄討伐。

      侯景攻克建業后,仍奉梁武帝為君主。

      幾十天后,梁武帝由于怨恨而駕崩。

      侯景又立梁武帝之子蕭綱為帝,隨即又廢掉蕭綱,自立為帝。

      一年多后,蕭綱之弟蕭繹討伐侯景,將其活捉,派遣舍人魏彥前來通報,仍然在江陵繼位,這是元帝。

      廢帝二年(553)春,魏帝詔令免去太祖的丞相大行臺之職,任命他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二月,東梁州平定,將其豪族遷居雍州。

      三月,太祖派大將軍、魏安公尉遲迥率軍到蜀地討伐梁武陵王蕭紀。

      夏四月,太祖指揮精銳騎兵三萬人,西越隴山,渡金城河,抵達姑臧。

      吐谷渾驚恐,派使者貢獻土產。

      五月,蕭紀的潼州刺史楊乾運以州投降,帶領尉遲迥軍向成都推進。

      秋七月,太祖從姑臧回到長安。

      八月,攻克成都,平定劍南。

      冬十一月,尚書元烈圖謀叛亂,陰謀敗露,被處死。

      三年(554)春正月,制定把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的典制,以規定內外官爵的級別。

      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

      改九品之外的等級為九秩,也以九為上等。

      又改置州郡及縣:改東雍為華州,北雍為宜州,南雍為蔡州,華州為同州,北華為鄜州,東秦為隴州,南秦為成州,北秦為交州,東荊為淮州,南荊為昌州,東夏為延州,南夏為長州,東梁為金州,南梁為隆州,北梁為靜州,陽都為汾州,南汾為勛州,汾州為丹州,南豳為寧州,南岐為鳳州,南洛為上州,南廣為氵育州,南襄為湖州,西涼為甘州,西郢為鴻州,西益為利州,東巴為集州,北應為輔州,恒州為均州,沙州為深州,寧州為麓州,義州為巖州,新州為溫州,江州為沔州,西安為鹽州,安州為始州,并州為隨州,肆州為塘州,冀州為順州,淮州為純州,揚州為潁州,司州為憲州,南平為升州,南郢為歸州,青州為眉州。

      共改州名四十六個,新置州一個,改郡名一百零六個,改縣名二百三十個。

      自從元烈被處死以后,魏帝有怨恨之言。

      魏淮安王元育、廣平王元贊等人流淚勸導,魏帝不聽。

      于是太祖與公卿商議決定,廢去魏帝,尊立齊王元廓為帝,這是恭帝。

      魏恭帝元年(554)夏四月,皇帝大宴群臣。

      魏史柳虬手執簡書上言道:“被廢去的皇帝,是文皇帝的嫡長子。

      七歲時,文皇帝將他托付給安定公道:‘這個孩子將來成才,是在于你;將來不成才,也是在于你,應當自勉。’安定公既然接受了如此重大的寄托,居丞相之位,又為他娶了皇后,而教育沒有成效,以致被廢去,辜負了文皇帝托付之意,這個過錯不由安定公承擔,又讓誰來承擔?”太祖于是命令太常盧辯撰寫誥書,告示公卿道:“唉!我等諸侯百官,文皇帝在嫡長子還是嬰兒時就把他托付給我,令我教育他,希望他有所成就。

      可是我未能改變他的思想,使他因平庸而被廢除,文皇帝的愿望因此落空。

      啊!這樣的過失我怎能逃避?我的確明白這一點,更不用說眾人之心了。

      我的臉皮,難道只有今天厚嗎?我是擔心后人以此為借口啊!”十二日,詔封太祖之子宇文邕為輔城公,宇文憲為安城公,食邑各二千戶。

      蠕蠕部乙旃達官侵犯廣武。

      五月,派柱國趙貴追擊,斬首數千級,沒收其物資而歸。

      秋七月,太祖打獵,西至原州。

      梁元帝派使者來,請求依據舊地圖來劃定邊界,又與齊國結交,言詞傲慢無禮。

      太祖說:“古人有言:‘上天若要拋棄他,誰又能使他復興?’說的就是蕭繹吧?”冬十月九日,派柱國于謹、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韋孝寬等人率步兵、騎兵共五萬人討伐梁國。

      十一月一日,我軍渡過漢水。

      中山公宇文護與楊忠率領精銳騎兵先行屯集城下,占領長江渡口,防備敵軍逃走。

      十四日,于謹抵達江陵,列好陣勢,將該城包圍。

      二十九日,發動進攻,當天占領江陵。

      活捉梁元帝,將其殺死,俘虜其文武百官及百姓返回。

      淪為奴婢者有十余萬人,被赦免的有二百余家。

      立蕭鮞為梁主,住江陵,為魏國的屬國。

      梁國將領王僧辯、陳霸先在丹陽立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為主。

      魏國建立之初,共統轄諸侯國三十六個,有世家大族九十九個,后來大多滅絕。

      到這時,以諸將功大者繼承三十六個諸侯國,功勞次一等的繼承九十九家大族,他們所統領的軍人,也都改從其姓。

      二年(555),梁廣州刺史王琳侵犯邊界。

      冬十一月,派大將軍豆盧寧率軍討伐。

      三年(556)春正月一日,開始推行《周禮》,設置六官。

      任命太祖為太師、大冢宰,柱國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

      當初,太祖認為漢、魏官職繁多,考慮改革以前的弊端。

      大統年間,命令蘇綽、盧辯依據周朝官制制定官制,隨即也設置六卿官職,可是沒有制定細則,各種事務仍然歸于尚書。

      到這時候才把細則制定完畢,于是下令推行。

      夏四月,太祖北上巡察。

      秋七月,渡過北河。

      王琳派使者前來,表示歸附。

      任命王琳為大將軍,封長沙郡公。

      魏帝封太祖之子宇文直為秦郡公,宇文招為正平公,食邑各一千戶。

      九月,太祖有病,返至云陽,命令中山公宇文護接受遺命,輔佐嫡長子。

      冬十月四日,太祖在云陽宮駕崩,回長安發喪。

      當時五十二歲。

      十三日,安葬在成陵,謚文公。

      孝閔帝接受禪讓登基后,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

      武成元年(559),追尊為文皇帝。

      太祖知人善任,能隨時聽取臣屬的勸諫,尊尚儒術,洞悉政務,恩德信義達于四方,善于駕馭英雄豪杰。

      人們一見到他,都愿意為他效力。

      在沙苑所俘虜的敵軍士兵,全部釋放,并加以任用,在河橋之戰中,太祖率領他們作戰,得到他們的拼命效力。

      諸將出征時,授給他們謀略計劃,無不取勝。

      性格樸素,不喜歡虛浮修飾,常常考慮反對流俗、恢復古風的事。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亚洲电影天堂|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肉丝袜久久|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无限2021芒果|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影院一区| 怡红院亚洲红怡院在线观看|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91亚洲自偷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女同成人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