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用兵作戰有客軍和主軍的分別。處于進攻地位的客軍兵力必須比對方多,而處于守勢的主軍兵力較少。當客軍兵力是主軍兵力的一倍,主軍兵力只有客軍一半時,可以交戰。..客軍當然是在主軍之后進入陣地的。主軍則已占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客軍了。而客軍要攻破關隘,越過險阻,才能到達交戰地點。進攻關隘..后退就等于自殺,不敢前進抗拒放軍,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形勢不利,地形不好。當形勢有利,地形有利時,士兵自然會..通常所說的善于用兵的人,就是會利用形勢和地利的人。帶領數十萬大軍,哪怕百姓有余糧也不可能保證供給,..養兵時覺得多,而用兵時卻覺得少,養兵有余而用兵時兵力又不足。有軍兵數十萬,成千成千地出征,..善于用兵作戰的將領,必定善于分割截斷放軍,就像..而會解脫的人一樣。能分散敵軍兵力,善于抑制敵軍兵力的將領,哪怕自己的兵力非常少,他用起來也會覺得有富余,而不會分散敵軍兵力,不能抑制敵軍兵力的將領,即使自己的兵力數涪于敵軍,他仍然覺得不夠用。兵多就能取勝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用籌簽算算雙方的兵力就可知戰爭的結果了。富足就能取勝嗎?那么量量雙方的糧食就可以知道戰爭的結果了。兵器銳利,鎧甲堅固就能取勝嗎?那么勝負就很容易預先知道了。所以說,國家富足,不一定就安全,國家貧窮,不一定就有危險;兵多不一定就能取勝,兵少也不一定就會失敗。決定勝敗與安危的關鍵在于掌握用兵的規律。敵軍兵多,可以使敵軍分散而不能相互救援,使敵軍..雖然鎧甲堅固,兵器銳利,卻不能發揮威力,軍兵勇敢卻不能保衛他們的將領,這就是掌握了致勝的途徑了。所以說,英明的君王和懂得用兵規律的將領必定事先..交戰之前就有把握取勝,這樣的君王和將領就能萬無一失;而在交戰之中能取勝,出兵之后能建功立業,退兵之時不受損傷的將領,那就只能算是明白用兵的人而已。(中間三行散簡文字殘缺,無法譯出)..使敵軍疲勞,就可以便放軍全軍將士完全喪失斗志,那么,就有戰勝敵軍的把握了。所以鉗制敵軍左翼而攻擊敵軍右翼,就是要使其右翼失敗時,左翼不能救援;鉗制敵軍右翼而攻擊其左翼的戰法,也是要使得放軍左翼失敗時右翼不能相救。這樣作戰,就是要使得敵軍只能坐而待斃,不敢主動出去,只敢遠避而不敢交鋒,造成敵軍近處兵力少,不夠用,遠處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