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以貫之”之語,圣賢心學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貢,而學者猶以為不同。尹彥明曰:“子貢之于學,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問而告之,曾子復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貢,則不足以知之矣,故先發‘多學而識之’之問,果不能知之以為然也,又復疑其不然而請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貫之’。雖聞其言,猶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貢之失,而后語以至要。”予竊以為二子皆孔門高第也,其聞言而唯,與夫聞而不復問,皆已默識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貢者,為其先然“多學而識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聞圣言如是,遽應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師之道也,故對曰“然”,而即繼以“非與”之問,豈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為孔子擇而告參、賜,蓋非余人所得聞,是又不然。顏氏之子,冉氏之孫,豈不足以語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適門人有問,故發其“忠恕”之言。使子貢是時亦有從而問者,其必有以詔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