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萬漢元帝時候,珠崖(今海南瓊山縣東南四十里)反叛,幾年平定不了。皇帝和大臣商議使用兵平叛,待詔賈捐之建議,以為不應當打。皇帝便問丞相和御史,御史大夫陳萬年認為應當打,丞相于定國以為賈捐之的建議對,皇帝采用了賈捐之的意見。就撤消了珠崖郡。匈奴呼韓邪蘭于既歸服了漢朝,上書說愿意保衛(wèi)漢朝邊塞,從上谷(今北京市懷來縣東南)以西,撤走漢朝守邊的軍隊,讓人民得到休養(yǎng)生息。皇帝讓大臣們商議,都以為可行。郎中侯應熟悉邊疆情況,以為不可答應。皇帝詢間情況,侯應提出了十條不能答應的意見,皇帝于是下詔不要再談撤掉邊備的意見。漢成帝時候,匈奴使者想要投降,皇帝讓大臣們商議,大巨們主張應按舊例接受他投降。光祿大夫谷永以為不可答應,皇帝采納了谷永的意見。使者果然是詐降。漢哀帝時侯,單于要求朝見皇帝,皇帝不想答應,便征求大臣意見,大臣們也認為耗費國家錢財,不宜答應,單于使臣便走了。黃門郎揚雄上書勸諫,皇帝省悟過來,召回匈奴使臣,另寫了詔書,答應了單于的請求。漢安帝時候,大將軍鄧鷺想放棄涼州(今甘肅隴縣),加強力量,以對付北方邊患。朝廷召集公卿商議,都以為可行,郎中虞詡陳述了三條意見,以為不能放棄。于是又召集四府(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商議,都同意虞詡的建議。北匈奴再度強盛,西域諸國斷絕了和漢朝的關系,大臣們多主張關閉玉門關(今甘肅敦煌市西北小方盤城),和西域斷絕交往。鄧太后召來軍司馬班勇,詢問他的意見,班勇以為不宜斷絕,于是采納了班勇的意見。漢順帝時候,交趾(今越南河內一帶)蠻反叛,皇帝召集公卿百宮和四府的僚屬商討對策,都主張派大將進兵征討,議郭李固提出反對意見,要求選派刺史太守去安撫,四府都聽從了李固的意見,嶺南又安定下來。漢靈帝時候,涼州軍士騷亂不止,司徒崔烈以為應該放棄,朝廷乃召集公卿百官商議,議郎傅燮以為不能放棄,皇帝聽從了傅燮的建議。這八件事,都關系著國家成敗,當時公卿百官都有了共同意見,賈捐之等八人,都是郎、大夫一類的小官,卻敢提出不同意見。漢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順帝、靈帝都不是英明的皇帝,都能夠違背眾人,聽從他們的意見,大臣們不論賢愚,也不再堅持前議,這是公道還存在的表現。每件事都能這樣,天下還有不太平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