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曾子說:“孔天子之道,只有忠、怒罷了?!薄?中庸》 說:“忠恕距離理的本源不遠。”學者們懷疑這兩種說法不同。程伊川說:“《 中庸》 怕人不懂,才指示說忠恕接近道的本源?!庇终f:“忠恕固然可以貫穿全部的道,子思怕人不好懂,所以才降一等來解釋,”又說:“《 中庸》 以為雖然曾子說過萬事之理只有忠恕,還怕人懷疑它不是理的本源,所以說離理不遠。”游定失說:“理的本源只有一個,豈能用比較來確定?忠怒之所以違理,是因為它不能一切表現都在行事上。雖然如此,但想學道理的,沒有比這更接近的了。所以說它離本源不遠?!睏钪辛⒄f:“忠怒固然不能包括全部道理,然而它距離理的本源不遠了。”侯師圣說:“子思講的忠恕,加在自己身上不愿接受,也不能加在別人身上。這本身已離開理的本源了。象圣人就不是等加給自已不愿意,而后才不加給別人的?!边@些人的說法不盡相同,我私下以為萬物之理,不能用名稱來表達,既然把理的本源,加上忠恕的名稱,就是有了痕跡。所以說它離開了本源。然而脫離了忠恕二字,也沒有能夠闡明道理的,所以說它不遠。并不是說它不能包括理的本源。違是說離去,不是說背叛。老子說:“最好的東西象水,能使萬物得到而不爭功,處在眾人不愿住的地方,所以它接近自然之理。”蘇子由解釋說:“自然之理什么地方都有,對什么都有利,水就是這樣。然而它已有了形跡,對于自然之理,就有了差別了,所以說它近于自然之理。然而找一個妥當的命名,沒有一個超過它的,所以說最好的東西象水?!边@說法和我說的大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