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推位讓國:禪讓帝位。三代禪讓,唐堯把天子之位讓給虞舜,虞舜把天子之位禪讓給夏禹。推和讓都是辭讓、禪(shàn)讓的意思。
有虞:即舜。帝堯將君位禪讓于帝舜。舜帝,姚姓,名重華,號有虞氏。
陶唐:堯帝,姓尹祁,名放勛,因功封于唐,稱唐堯,因其曾被封于陶和唐,故又稱陶唐。
吊:慰問,撫恤。伐:征討,討伐。《孟子·滕文公下》:“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其中吊的本義為悼念死者,引申為撫慰生者。
周發:指周朝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推翻殷紂暴政。
殷湯:指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也叫成湯,推翻夏桀暴政。
【翻譯】
史書上贊頌圣君虞舜和陶唐英明無私,主動把王位和社稷禪讓給有賢德的人。
成湯、姬發英明神武,安撫百姓討伐暴君,世人都稱贊商湯和周武王。
【解讀】
中國古代凡是賢者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而這種情懷又常常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有毅力約束自身,不侵占百姓之利;其二,有勇氣拼死抗上,為百姓鏟除暴君。翻看中國歷史,堯、舜二帝屬于前者,而成湯、姬發則屬于后者。
堯和舜的賢明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知道,古時候的人們在看到因生產力的發展而帶來的剩余財富時,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占為私人財產。可作為君王的堯和舜竟然選擇了禪讓,將王位與江山都傳給了有能力給予百姓幸福的人,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兒子。這就是不占百姓之利,而這一點無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非常重要。
至于成湯與姬發,則是憑借大無畏的勇氣,以撥亂反正、為民請命的方式鑄就了賢德之名。而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對于“湯放桀”“武王伐紂”這一類的事,韓非子就曾經有“人臣弒其君者也”的評價,可見,作為臣下,造反弒君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因此說,成湯與姬發能夠以蒼生為念,推翻暴政,將清明世界還與百姓,是足以彪炳青史的。
中國歷史上的傳承制度一直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它的發端是禪讓制,例如堯選擇舜,舜選擇禹都是采用了禪讓王位的形式。但是,大禹身后,接替繼位的是他的兒子啟,此舉破除了禪讓的原則,于是,禪讓制度被繼承制度所取代,而中國歷史也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自此以后,王位繼承制度作為基本傳承制度被歷代王朝沿用了下來。
不過這一制度在操作上依照具體情況略有不同。比如在夏、商、西周時期,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并不少見,但這很容易引起哥哥與弟弟兩派支系的內斗,所以兄終弟及的方式逐漸被父亡子繼的方式所取代。
盡管繼承制一直都是傳承制度的主體,但禪讓的情況也偶有發生。比如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皇位給魏文帝曹丕,北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皇位給隋文帝楊堅,后周恭帝禪讓皇位給宋太祖趙匡胤。不過,這些禪讓基本都是在受脅迫的情況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