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論二首方九首灸法一首)
論曰∶夫風痱者,猝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肘后》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復蘇。)
自此以下九方皆主此風,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論曰∶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于常,更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此制其熱毒。
竹瀝湯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后湯方∶
竹瀝(一升)生葛汁(五合)川芎防己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兩)生姜(四兩)羚羊角(二兩)石膏(六兩)杏仁(四十枚)麻黃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減,仍進后方。
竹瀝(三升)防風升麻羚羊角防己桂心芎(各二兩)麻黃(三兩)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姜五兩、白術二兩。若未除更進后方。
竹瀝(一升)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人參川芎獨活升麻(各一兩)防風麻黃枚)
上十七味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一兩。
煮散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此除風方。
防風防己獨活秦艽黃芍藥人參白術茯神川芎遠志升麻石斛牛膝羚羊角丹參甘草濃樸天門冬五加皮地骨皮黃芩(《翼方》作薯蕷)
桂心各(一兩,一云各四兩)干地黃橘皮生姜麻黃(各三兩)檳榔本(《翼方》作附子)杜仲(《翼方》作麥門冬)烏犀角(各二兩,《翼方》作山茱萸)薏苡仁(一升)石膏六兩(一云三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令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荊瀝湯
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方。
荊瀝竹瀝生姜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合,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進此,平復好瘥乃止。
獨活煮散
治諸風痱方。
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一兩)羚羊角當歸人參桂心麥門冬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甘草(三兩)白術(三兩)
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份,每份入生姜、生地黃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無所忌。
五補丸
凡風服湯藥多患虛熱翕翕然,宜除熱方。
防風人參蓯蓉干地黃羚羊角麥門冬天門冬(各一兩半)芍藥獨活干姜白術丹參食茱萸(一云山茱萸)甘草茯神升麻黃甘菊地骨皮石斛牛膝五加皮薯蕷(各三十銖)秦艽川芎桂心防己生姜屑黃芩(各一兩)附子(十八銖)石膏(三兩)寒水石(三兩)
上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生姜蜜湯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面蒜生冷酢滑及豬羊雞魚等肉。
論曰∶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今人臨急造次搜索,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湯酒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后之學人,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茲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與療風。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注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狀如倒作“”字形。男度左手,女度